2003年12月,内蒙古乌拉山,一座年产20万吨的复合肥高塔造粒生产装置落成,广东肥料企业建立起国内首条高塔造粒复合肥生产线。
自此,中国复合肥行业正式进入“高塔”时代。
高塔巍然立起,20年来,广东肥与进口肥、外省肥不断较劲,不管在肥料品类创新、产品生产工艺,还是市场营销水平,都一度被视为业界标杆,成为行业模仿的对象。
然而,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近些年,随着我国化肥行业进入使用量负增长时代,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既无原料资源,又无生产规模优势的广东肥企,发展遭遇瓶颈。
2022年,芭田股份营收28.55亿元,净利润1.21亿元;而同样以复合肥为主业的云图控股、新洋丰股份、史丹利股份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05.02亿元、14.92亿元;159.58亿元、13.09亿元;90.38亿元、4.41亿元。差距巨大,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粤肥如何突围?
国产替代
掀起二十年造肥大潮
粤肥是一度引领了行业的。
“在增量市场中,广东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弥补了粤肥没有资源的劣势,从而在行业异军突起。”
追溯广东肥企发展,第一阶段可以说是“快鱼吃慢鱼”。
从最早的二元肥到三元肥;从2003年国内首创高塔造粒到风靡全国的硝基肥;从全国首款土壤调理剂到如今热门的特肥、水溶肥……某种程度上,广东企业牵动着中国复合肥行业变革。
广东有市场与先发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复合肥尚处于起步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携优质的三元复合肥进入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进口肥凭稳定的品质和品牌口碑,在沿海市场占据了很大份额,引起经销商争抢代理权。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产肥开始“逆袭”。以芭田、拉多美、西洋、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云图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复合肥企业迅速崛起,在产品效果和品牌影响力上不断缩小与进口肥的差距,部分甚至赶超进口肥。
广东的肥料企业,也是在这时期开始取得长足进步,并在全国开创了多个首创——
2003年,芭田建成国内第一座造肥高塔,高塔造粒技术为国内首创,高塔造粒肥由于水溶性好,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同年,大众农科“田师傅”在广东推出,这是全国第一款土壤调理剂产品,开辟了土壤修复行业新赛道;
2007年,全国第一家以生产复合肥为主业上市公司在广东诞生,即芭田股份。
拉多美则在行业率先掌握腐植酸钾高塔复合肥生产核心技术,成为国内腐植酸钾复合肥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不仅在省内站稳脚跟,在江苏、山东、河南、贵州等市场也形成了区域性优势。广东福利龙在陕西兴平、山东维潍、贵州贵阳等地建立大型生产基地;芭田2005年成立徐州芭田,2006年成立贵港芭田,2012年成立贵州芭田;拉多美在河南宁陵的建设基地于2015年投产,湛江基地2021年投产,以此辐射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瑞丰生态集团的安徽宣城特肥生产基地于2019年投产。
与此同时,广东肥企不断“朝下走”,在渠道下沉、终端、促销推广上下足功夫。产品系列多,产品效果好,包装时尚;经销商数量多,渠道在业内率先实现扁平化;重视终端技术推广,强化农化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
粤肥一度成为“高端肥”的代名词。
内忧外患
“漂亮”成绩单后危机四伏
随着化肥减量增效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行业由扩张进入整合阶段,广东肥企曾经的创新举措在被外省模仿后,优势不复存在。
在减量市场中,广东肥企进入“大鱼吃小鱼”阶段。
“广东这几年被外省企业冲击比较大,没有资源,没有生产成本优势,广东烧天然气,比外省烧煤的贵,有的就只是市场优势。做起来大家也感觉难度很大。都在寻求差异化、肥效好的产品。”广东欧米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光说。
与外省肥企比拼,广东表现如何?
从上市企业来看,芭田股份净利润连年增长,版图在全国扩张。根据2022年年报,芭田净利1.21亿元,同比增加50.05%。不同地区营业收入比重为:华南28.71%、华北22.43%,华东23.57%,西南17.49%,西北5.75%左右。较2021年相比,华南区域营收下降,其他区域均增长。
然而,这些成绩背后,却显后劲不足。近期,传闻芭田股份迫于业绩压力,取消了多名合作多年的代理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根据近9年营收和净利润可见,芭田与新洋丰、云图控股等企业的业绩差距越拉越大。
广东肥企确实不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
我国复合肥产能分布,以农业大省和资源型省市为主,基本集中在山东、湖北、江苏、四川、安徽、河南等省份——
山东、江苏及河南等地都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种植复合肥需求高,是行业终端消费市场集中省;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区域具备丰富的磷矿石资源,拥有完善的原材料生产工业建设,能为复合肥厂商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肥;新疆、山西、山东、内蒙古、四川等地有天然气、煤炭资源,生产复合肥具有氮肥原料优势。
在湖北,新洋丰、三宁、鄂中、祥云等一批知名复合肥企业壮大。有磷矿,有资源,有原材料优势。
广东企业有什么?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广东肥企营销做得好,但是现在很难玩得动,行业地位下滑明显。
芭田作为标杆性企业,发展速度近十年一直在原地徘徊,业绩已经排在上市肥企的尾部。“不进步,就是退步”。芭田在年报中表示,如果公司不能继续维持和扩大优势并不断创新以应对行业竞争,公司的现有行业和市场优势将会减弱。
高维竞争
敢于革自己的命
农资大扩张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复合肥产能严重过剩,新型复合肥成为复合肥行业调整发展的重要方向。变量市场中,企业进入“新鱼吃旧鱼”阶段,粤肥拿什么拼?
没有躺平。
把产品科技含量放在首位。芭田以磷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技术的构建为核心,构建高效的磷化工一体化众创平台系统,重塑芭田创新平台,持续提升创新质量。
创新品类,做好产品差异化定位。
拉多美通过产品升级、降本增效、质量改进以及推出一系列“高塔腐植酸钾”新产品,占领市场,确立竞争优势。广东嘉美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切入高塔海藻肥,成为首家高塔海藻肥企业,集结挪威、英国、爱尔兰等欧洲海藻资源,开拓市场新空间。
“价格拼不过外省,资源先天不足,广东企业的出路在品种改良、差异化、功能型。”在张文光看来,肥料同质化竞争严重,差异化的功能型复合肥,能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积极走出去,拓展资源。
芭田抢占上游高品位磷矿资源,斥资3.43亿元获贵州省瓮安县小高寨磷矿探矿权。2020年5月,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芭田收到《采矿许可证》。2022年开始销售磷矿石,毛利率较高。贵州生产基地的生产工艺打通及综合产能的释放,以及磷原料的伸延生产,成本得到降低。
拉多美战略布局基地,通过湛江基地与河南宁陵、广东南沙三大基地协同,构建面向粤西、广西、海南、云南市场,拓展东南亚海外市场的立足点。接下来,拉多美还将在东北建设百万吨高效复合肥生产基地。
聚焦作物,服务下沉。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与拉多美集团达成协议,合力推进“腐植酸钾复合肥全国百县示范项目”。2022年,经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认证,第一期农业农村部腐钾肥百县项目中:大田作物中位增产率为7.59%,中位增收率为7.30%;经济作物中位增产率为11.95%,中位增收率为16.98%。
“未来肥料企业出路之一,在于以作物为中心,围绕作物栽培难点痛点问题,提供包括肥料、农药 、农技等整合服务方案。”拉多美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林生梁说。
这些举措充分显示出,广东肥企在全力开拓新增长空间。
“演变的不是肥,是应用场景。”西班牙西罗葛拉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剑表示,未来肥料的发展,关键是适应种植业的走向并与之配套。
近年来,瑞丰生态集团聚焦测土配方的精准施肥,成为特肥发展道路上的一匹黑马。“夹缝中求生存。”谈起广东肥企的处境,瑞丰生态集团董事长陈秋雄这么评价,企业困境在于市场压力,要活下来,必须在技术工艺、营销思路有亮点。
“肥料行业最终就是走向精准服务。变化就是我们的机会,要敢于革自己的命。”陈秋雄说。
统筹 | 李晓芬、章四平
作者丨农财君 非也
编辑丨农财君
声明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网农化宝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