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为青春之城唱响“岛歌”

南方⁺ 记者

今年五一有点“躁”。经历了三年的沉寂,今年以来,演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人们渴望奔赴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用热烈的音乐氛围开启复苏。

数据显示,2、3月份,仅大麦票务平台销售音乐节106个,合计演出超290场,票房规模同比2019年同期提升11倍,购票人次同比提升9倍。其拉动旅游的效果也在这个假日得到了验证,飞猪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演唱会、音乐节所在地周边的酒店预订量同比暴增超过20倍。

这样的拉动效应下,“音乐节+旅游”模式已经从一个略显小众的项目变成了各地争相打造的文旅品牌。各地的音乐节、演唱会等活动百花齐放,除了北京、上海、杭州等传统热门城市外,常州太湖湾音乐节、烟台黄渤海迷笛音乐节、成都仙人掌音乐节等大型音乐节都可谓一票难求。

在这场吸引力比拼中,作为“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珠海,需要唱响自己的声音,首先需要找准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面对一众“老炮”和“新秀”,珠海的最佳“发声部位”在哪里?答案散落在南海上百个海岛中。

珠海是广东海岸线最长、岛屿最多、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城市,全市海域面积达6050平方公里,海岛共有262个,其中无居民海岛252个,如此丰富的自然载体让珠海在发展海岛旅游方面潜力无穷。但由于开发投资巨大、生态保护要求高、回报周期长等原因,无居民海岛此前一直是一片广阔的处女地。

如何利用好无居民海岛资源,打造一个相辅相成、完美融合的“海岛+文化艺术”文旅模式?刚刚开放迎客的长琴岛提供了一个协同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文化培育的创新型样本。

4月29日 - 5月3日,全国首个“公益+旅游”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长琴岛正式对外开放,海岛风情与音乐、激情和谐交织,营造出了惬意、舒适的假日氛围。据统计,长琴岛5天活动期间登岛人数总计3917人次,日均700-800人次。

海岛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契合度,长琴岛上设置有放映区、用餐区、露营区、水上运动区等多个区域,音乐演出间隙,听众们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娱乐项目,对动辄按天举办的音乐节来说,这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消费,也可以提升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长琴岛的潜力不止于此,它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在持续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深度整合开发音乐文化资源,有望成为集音乐文化、科普教育、主题体验、海上运动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海岛旅游综合体及粤港澳大湾区时尚文化旅游目的地。

长琴岛仍有探索的空间。例如在市场回归常态之后和旅游淡季时,票价是否会更亲民、能否请到更豪华的演出阵容增强吸引力、能否照顾到更多圈层听众的喜好,这些都关乎音乐品牌的定位和影响力。

珠海是国内首部无人岛开发法规的提出者,而长琴岛作为无人岛开发项目中的排头兵,也透露出珠海海岛旅游的发展方向。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谈静曾公开介绍,未来,珠海将坚持“因岛制宜、一岛一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着力做好海岛整体开发策划,不断推动珠海文旅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根据《珠海市推进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珠海还将推动6个重点海岛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打造红色研学、海上运动、浪漫婚庆、亲子度假、海岛文创“五大旅游品牌”。

把“音乐/文化/艺术之岛”建设全方位融入海洋经济,除了追求短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让“海岛+文化艺术”的文旅模式对当地产生更长久的文化效益。有力推动珠海艺术之城建设,成为一张靓丽的珠海城市文化新名片。笔者建议,应努力让文旅项目更贴近当地的生态与人文环境,例如,依据海岛地形植被等生态环境设计舞台、大力培育本土文化艺术品牌和人才、鼓励市民共同参与艺术演绎与创作等,避免同质化竞争、让文化与地域相互滋养。

【评论员】张紫微

【摄影】钱文攀

编辑 文秋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