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美馔|《饮膳正要》记录的生地黄鸡:既家常,又养生

胡世云
+订阅

  导语:跨越千年历史,重逢人间至味。近日在央视热播的美食综艺——《一馔千年》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人餐桌上的美与精细,还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以及跨越千年的养生巧思。今后,胡博士说中医将跟随《一馔千年》的脚步,与观众一同感受藏在历史里的味道,寻找美馔中的饮食智慧与健康密码。

  “其地母鸡无羽而有毛,与猫皮同,而且鸡色黑,宜于食。“这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了其在福州城的一段见闻,而这种“无羽而有毛”的鸡就是乌鸡。本期的胡博士说中医就为各位介绍《饮膳正要》中提到的一道养生药膳——生地黄鸡。

  出处

  《饮膳正要》由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忽思慧所撰,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食物营养、疗效食品、食物效法的专著。

  烹饪方法

  所需材料:生地黄(半斤) 饴糖(五两) 乌鸡(一枚)。

  方法:右三味,先将鸡去毛、肠肚净,细切,地黄与糖相和匀,内鸡腹中,以铜器中放之,复置甑中蒸炊,饭熟成,取食之。不用盐醋,唯食肉尽却饮汁。

  功效逐个数

  《饮膳正要》指出生地黄鸡可治腰背疼痛,骨髓虚损,不能久立,身重气乏,盗汗,少食,时复吐利。

  乌鸡

  中医理论认为,乌鸡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功能主治:养阴退热。治虚劳骨蒸羸瘦,消渴,脾虚滑泄,下痢口噤,崩中,带下。

  《本草纲目》认为乌鸡"补虚劳羸弱,治消渴,中恶,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本草经疏》则提到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赢弱可除,阴回热去,则津液自生,渴自止矣。阴平阳秘,表里固密,邪恶之气不得入。心腹和而痛自止。益阴,则冲、任、带三脉俱旺,故能除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疾也。

  生地黄

  生地黄,属于清热凉血药的主要药物,也是清热凉血药的典型药物代表。《本草纲目》记载,生地黄(是用鲜地黄)阴干、晒干、烘干之品。

  生地黄味甘,性寒。《本草纲目》:“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 ......”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饴糖

  中医理论认为,饴糖入脾、胃、肺经。味甘,性温。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千金·食治》:"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却咳嗽。"《长沙药解》:"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