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形式之一,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展示地方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又是一部地方变迁史。
杏坛漱南伍公祠 (顺德图书馆/2016年摄)
【顺德祠堂溯源】
顺德的祠堂主要可分为宗祠、支祠、贤士祠等,其中宗祠比支祠、贤士祠要大。宗祠一般以聚居在某村镇周边的宗族合力建造的祠堂,如沙边何氏大宗祠、大良罗氏大宗祠等;支祠则是宗祠之内的支房另外组建的祠堂,如沙滘陈氏大宗祠等;贤士祠则是本姓或他姓为纪念本姓族人或名士功臣而建造的小型祭祀性建筑,如桂洲吕相祠等。
大良罗氏大宗祠(顺德图书馆/2014年摄)
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顺德现存的祠堂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是一座祭祀黎梦周及其聘妻莫氏的,名为报功祠的贤士祠,位于北滘镇桃村。据咸丰《顺德县志》,该祠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明代天顺、正德、清道光、光绪等多次重修而存,不属于宗族祠堂。
北滘桃村报功祠(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顺德祠堂的建造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每个镇街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祠堂。根据《顺德祠堂图鉴》的记载,乐从镇最多祠堂,其次是杏坛与龙江,这反映三地的宗亲意识比较强。
清朝中期以来,顺德几乎村村都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维系宗族纽带。清朝后期,顺德祠堂呈现分布广、数量多、装饰建筑形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祠堂往往是村里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顺德随处可见的祠堂,不但壮观,还注入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独特的人文景观。据咸丰《顺德县志》,清代中后期顺德大小宗祠为数逾万。
杏坛右滩黄氏大宗祠(顺德图书馆/2016年摄)
顺德各村现存的祠堂,其规模、形制在同时期同地域建筑中也是较好的。通常,祠堂建成后,除天灾人祸或特殊原因外,极少重拆,即使修缮也多依存旧制。不少祠堂用材考究、雕刻精美、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在这些祠堂中,以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沙边何氏大宗祠、杏坛右滩黄氏大宗祠、均安仓门梅庄欧阳公祠等最具代表性、名气也较大,这些祠堂在布局、建筑规模、装饰等方面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宏大、保存比较完整,值得游览。
均安仓门梅庄欧阳公祠(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顺德祠堂特色】
据《顺德祠堂图集》收录的祠堂数量为907处,顺德祠堂有鲜明的建筑特色。
陈村文海松庄仇公祠(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首先,顺德祠堂选材五花八门,不仅有传统的砖瓦木石,甚至还有蚝壳等材料。
早在明朝以前,顺德的乡村经常采用深埋在本地河床的一种远古贝类残壳作为建造祠堂的材料,称其为“蚝龙”(不是如今铁板烧生蚝的蚝壳哦),所以用这种蚝壳筑成的墙叫“壳花墙”。
勒流静叟梁公祠的壳花墙(顺德图书馆/2016年摄)
壳花墙并非顺德所独有,但由于顺德在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就以保护水利和“龙脉”为由,明令禁止采挖蚝龙,所以壳花墙可以作为顺德祠堂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即凡是有壳花墙的祠堂,其始建年代下限不会晚于1742年。
勒流静叟梁公祠(顺德图书馆/2016年摄)
除了蚝壳,顺德祠堂还常用青砖、板瓦和筒瓦等,其尺度和纹饰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可作为断代研究的依据;从明朝流行的原产于越南北部的铁力木,到清朝流行的原产于东南亚的坤甸木和柚木,各类进口木材为顺德祠堂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来自南海西樵山的粗面岩、东莞和番禺的红砂岩以及从其他地区运来的花岗岩,均成为顺德祠堂常见的石料来源。
均安仓门梅庄欧阳公祠的石雕(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其次,顺德祠堂的建筑艺术也值得玩味。顺德祠堂的大木构架形式,往往以三路三进为标准:头门追求华丽、前堂突出轩昂、祭堂讲究肃穆,两侧廊厅务求实用。
祠堂的头门一般包括祠匾和楹联,是宗祠的门面,今天我们见到的祠堂,大部分都在头门前廊采用花岗石檐柱和檐枋,配以木雕梁架;屋顶形式则以歇山顶为主,较少采用封建等级制度下最高级别的庑殿顶。
龙江张氏九世祠(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前堂是祠堂的主要活动区域,建筑体量一般比头门和祭堂大;祭堂是祠堂中最神圣的地方。除了头门的楹联,其他的堂匾、对联基本悬挂在前堂和祭堂的柱、墙、枋、梁上,反映了敦亲睦族、褒扬功绩的宗族思想。
容桂马冈冯氏六世祖祠(顺德图书馆/2016年摄)
顺德祠堂的外部装饰和室内装饰十分讲究,如祠堂外的石雕、砖雕、灰塑,祠堂内的木雕、壁画等广府地区著名的传统工艺,这些都是明清时期顺德木石工匠将本地工艺与外地特色相融而成的杰作。
均安仓门梅庄欧阳公祠的木雕(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杏坛苏氏大宗祠里面的壁画(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均安梅庄欧阳公祠里面的壁画(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灰塑主要用于祠堂的屋脊,如沙边何氏大宗祠采用施以灰塑的龙舟式屋脊,暗含防火与祭祀水神的寓意;砖雕主要用于头门、檐墙等显眼位置,内容多样,可以是孔雀、牡丹等象征荣华富贵的花鸟走兽,也可以是诗词戏曲;顺德本地没有优质石料,但顺德人喜爱石艺,作为石质建材工艺的石作和具备观赏性的石雕,是顺德祠堂必备之物;至于木雕和壁画,可以说是本地木匠和壁画师以祠堂为舞台,展示其高超的建筑装饰艺术的佳作了。
杏坛苏氏大宗祠的屋脊(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顺德图书馆/2016年摄)
顺德祠堂头门——前堂——祭堂的三路模式与令人赞叹的建筑艺术,一方面体现了祠堂建筑的庄严性,另一方面体现了顺德人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主观能动性,大胆采用不同的营造方式、装饰工艺,是顺德祠堂讲究艺术性的表现。
杏坛苏氏大宗祠(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再者,顺德祠堂注重勾勒历史轨迹。从顺德祠堂沿革看时代变迁,在顺德祠堂内,人们可以通过观赏祠堂外部建筑架构、内部装饰以及作为呈现族人功勋伟绩的族谱、祖训等文字性材料,感受几百年前顺德人的精气神,感受各个历史时期顺德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
均安仓门梅庄欧阳公祠里面的文字(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顺德祠堂文化】
作为祭祀祖宗、惩恶扬善、议事庆典、记载族史以至启蒙教学的场所,祠堂可谓承载着鲜明的社会特色和文化内涵。由一开始人们追慕先祖、祈求庇佑到叙述家族功业,再到弘扬文化精神、整合家族力量,最终发展为展现本地传统文化的场所,顺德祠堂背后体现的是顺德宗族在时代变迁下的存在与发展。
杏坛苏氏大宗祠(顺德图书馆/2015年摄)
顺德祠堂是顺德历史繁荣富庶的象征,顺德现存的祠堂基本是明清时期的,大都风格古雅、气势宏大,其独特的装饰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宗族观念、审美趣味与社会习俗。
北滘杨氏大宗祠(顺德图书馆/2014年摄)
顺德人以祠堂为依托,寻求在赡老扶贫、办学兴教、稳定乡村、传承传统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体现顺德宗族文化兴盛发展的独特性。
总之,研究顺德传统民俗文化,就离不开研究顺德祠堂。
本期参考文献
1、苏禹、顺德区委宣传部编《顺德祠堂》(索书号:K296.53/0068);
2、顺德区地方志办公室、顺德区档案馆主编《顺德祠堂图集》(索书号:K928.75-64/1);
3、凌建著《顺德祠堂文化初探》(索书号:K928.75/0009);
4、凌建、李连杰主编《顺德文物》(索书号:K872/0010);
5、李健明著《闳博幽清.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建筑文化与艺术解读》(索书号:TU/161);
6、王茂浪著《乐从记忆:一座古建筑轻触的历史》(索书号:TU/130);
7、周彝馨、吕唐军著《顺德古建筑研究》(索书号:K296.53/123)。
【关于顺图地情】
顺图地情是顺德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古籍、顺德城市影像图片库、顺德口述历史等资源,结合时间、节气节点、社会热点等推出的专栏,以图书馆的视角勾勒本地特色,传递顺德情怀。
地方文献征集
——我们是政府指定征集和保存顺德地方文献的工作机构
——我们征集顺德单位或顺德籍人士的作品和顺德题材的作品
——我们将长期妥善保存顺德地方文献资料(包括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城市建设新旧图片)
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鼎力支持,对顺德文献资料的收集整合工作,为传承顺德历史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您所捐赠的地方文献资料,会作为我馆馆藏得到妥善保存和合理使用,我们也将向您颁发顺德图书馆收藏证书。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支持!
捐赠热线:22808607(周二至周五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资料整理、撰文:钟贯荣、梁泽天
编审:张宇
审核:蔺梦华
温馨提示:如需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本图文如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