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肥鱼:宝安盛产“小巨人”和国高的“秘诀”|探寻宝安产业气质③

南方⁺ 记者


日前,深圳市宝安区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2023年一季度,宝安实现GDP1112.25亿元,同比增长10.8%,GDP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三,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长贡献率、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等多项指标领跑全市,顺利实现“开门红”,再次彰显了宝安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作为一个深耕本土、观察宝安十余年的团队,我们与宝安一起亲历了这座千年古邑不同寻常的产业进程。是什么力量,让宝安栉风沐雨,穿越波澜?

这一次,我们试图从宝安的“产业气质”中寻找答案。


刚过去的4月里,深圳公布了两个与企业相关的数据,显示城市经济活力和多次冲上30°的天气一样“热热热”:一是深圳市商事主体突破400万户,继续保持商事主体总量、创业密度全国第一;一是4826家企业入选2022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7754家,距离2025年市专精特新企业破万的目标再近一步。

两组数据,一组说的是企业存量情况,折射出区域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一组说的是企业发展质量,蕴藏着产业创新的潜力与动能。

具体到各区,两组数据“排行榜”的首位指向同一个名字——宝安,这座深圳的产业大区、创新强区、经济大区。4月,宝安商事主体达到91.51万户,一季度每天平均新增企业250余家1260家“宝企”入选2022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辖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2157家,增量、总量在全市占比均超过四分之一。还有被区域经济观察者多次提及的数据:拥有国高企业达7061家,连续六年居全国县区第一;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6家,为全省各区县第一……

1  南方⁺ 何俊 拍摄

组组数据表现不俗,让人不禁发问:宝安坐拥优质企业“雁阵”的原因何在?吸引高成长型企业的气质“磁极”长什么样?这片土壤含有哪些培育产业创新生态圈的独特元素?

产业生态“水大鱼多”,创新“后备军”力量充足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国家统计局研究数据显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3。意味着,中小企业发展好,地区经济增长就快,地区经济活力就强。

放眼宝安,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可谓是“铺天盖地”。90多万家商事主体中,有近50万家企业,经营主体数、企业总数均占全市的1/5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全区80%以上的专利、96%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专利13.7万件、户(企)均专利数20.4件,包括19家国家专利奖获奖企业和1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池”,为宝安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从中诞生。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漆一宏在宝安创立的通用测试,是无线测试领域首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在这里,政府为企业在前方提供一盏照亮的灯,在背后默默扶持和陪伴,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和路线自由前进。”漆一宏说。

1  南方⁺ 何俊 拍摄

若将宝安比作水面宽广的一方“活水”,制造业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恰似水中成群结队的“游鱼”。宝安拥有超5万家制造业企业、超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国内制造业门类最齐全、集聚度最高、链条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在深圳“20+8”产业布局中,宝安承接了其中“17+2”个产业集群,目前已有9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市第一,千亿产业集群已达4个,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可谓是“百花齐放”。

就像每种花的花期不同,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各大产业集群并不完全处于同一曲线,当一些产业集群处在转型升级阵痛期,另一些产业集群可能正处在爆发增长期。例如近年“狂飙”的光伏产业,在宝安已有十多年积累。古瑞瓦特在成立的第10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光伏逆变器供应商,稳居户用光伏逆变器市场行业第一,是宝安光伏产业先锋的典型。如同在花园里出现繁花接力绽放的盛景,宝安门类丰富、链条齐全的产业结构,让产业集群得以交替发力,让产业始终葆有活力。

产品迭代紧跟全球前沿,高适配性筑起“护城河”

改革开放至今,宝安已在制造业的大潮中激荡40余年,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镇,持续展现着强劲活力和韧性。数据显示,宝安规上工业增加值连年增加,从2021年的200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145.5亿元。长风破浪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宝安牢牢把握住世界电子产品更新迭代的大趋势。

全球每件电子产品中很可能拥有宝安生产的核心元器件,“宝安制造”与世界产品接续发展、迭代更新紧密相连。宝安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至12月,约437亿只光电子器件、232亿只电子元件、107亿只半导体分立器件在宝安的流水线上“诞生”。2022年,宝安生产的印制电路板面积达3495万平方米,大于深圳、香港、澳门三地面积总和。

可以说,宝安是“中场产业”集散中心。“中场产业”的研发创新活跃,推进企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速度与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下,企业主动切换新赛道,力图以新技术、新领域开辟新市场。云天智能通讯的创始人陈郭杰早年从事手机组装产业,他看好卫星通讯市场,耗时1年多研制出首款卫星移动终端产品,相继研发出智能降噪算法、精准定位及云后台服务器交互等创新技术,产品销量连年翻番,去年企业天通物联产品的市占率居国内第二,“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这个领域的全球冠军。”陈郭杰说。

1  南方⁺ 何俊 拍摄

同样,由于产品集中在“中场产业”,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和通用性,企业可在新业务领域快速上手、形成规模。长盈精密依靠金属模具起家,先后踏足电子小金属件、金属外观件、智能终端零组件及智能设备等领域。近年,长盈精密通过和宁德时代紧密合作,快速切入动力电池领域,2022年新能源业务实现营收超24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已达15%,新能源业务进入发展快车道。

创业者专注主业披荆斩棘,梯队培育助力企业良性发展

与自然生态相同,产业生态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沉淀,更需要产业人持之以恒的浇灌。宝安拥有大批长期在市场摸爬滚打,极具市场敏锐度和创新精神,又能沉得住气、深耕专业领域的创业者,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持续攻坚,汇聚出与时剧增的产业优势。

在宝安,你能见到接产业“地气”的科研人员,听见海归材料学女博士娓娓而谈产品生产流程,厂房需要的柱距、层高、承重能力、减震隔震如何,又要配套哪些降噪和污水处理的设备;也能见到“仰望星空”的生意人,了解非技术出身的企业创始人,如何在同行质疑的目光中坚持高额研发投入,只为让企业自主研制的产品,早日在国产大飞机上配备使用……

1  南方⁺ 何俊 拍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洪曾根据我国40个领先企业的创新历程,总结了创新成功的基本经验,包括“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取得很多突破性创新成果,有原始创新,也有追赶型突破性创新”“重视利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进行创新”等。这些观点在宝安均得到了印证。

“我们团队都是科研人员出身,在创业最艰难的时期,是宝安区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和动力。宝安对企业做到了‘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乾行达创始人罗昌杰说。乾行达研发的宇航级金属蜂窝材料相继打破多个国外产品技术垄断,入选广东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1  南方⁺ 何俊 拍摄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企业如何顺应产业发展形势、找准发展方向,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宝安从规上工业企业、国高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中遴选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构建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百强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梯队,建立五级互动衔接培育机制,引导辖区制造业企业“小升规”“规作精”“精培冠”“优上市”。创新梯队培养体系正在助力更多企业实现能级跃升,宝安今年有望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以上、上市企业10家以上、科技独角兽企业8家以上。

【相关链接】

产业森林——深圳市宝安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报告

统筹】崔洁

【撰文】王悦

【摄影】何俊

【海报】文海燕

编辑 杨溢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