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宝安区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2023年一季度,宝安实现GDP1112.25亿元,同比增长10.8%,GDP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三,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长贡献率、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等多项指标领跑全市,顺利实现“开门红”,再次彰显了宝安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作为一个深耕本土、观察宝安十余年的团队,我们与宝安一起亲历了这座千年古邑不同寻常的产业进程。是什么力量,让宝安栉风沐雨,穿越波澜?
这一次,我们试图从宝安的“产业气质”中寻找答案。
核心提示
宝安工业发展走过40多年历程,积累起了大量的工业基础设施、工业制造企业。产业变革时代,这些工业底座不断焕新,为宝安产业领跑提供了大量资源和动能。
走过40多年工业发展历程的宝安,如今仍在狂飙。
过去一年,宝安工业实力从全国工业百强区第八攀升至第四,创新能力从全国百强区第八跃升至第二。
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密集布局制造业,竞争愈发激烈,宝安何以能从群雄中杀出重围?
这皆因40多年的工业发展,为其积累了充足的养分:2000多个产业园区、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近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皆排全市各区第一,筑牢了宝安工业发展与转型的“底座”。
每次产业变革之时,正是这些工业园区、工业制造企业勇于颠覆与重构,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推送下,转型蹚新路、“老”树发新芽,为宝安产业领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能。
南方+ 何俊 拍摄
美生创谷原先是尖岗山新兴产业集聚区一处旧厂房。2014年初,青年企业家李捷利承租下来,引进生物技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企业总部经济等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淘汰了20多家原低端企业。
一年后,美生创谷成了宝安区科技创新园(科技孵化器)第一批挂牌园区。以美生创谷为代表的7个美生系列特色园区,皆在旧工业区基础上升级改造,共引进科技企业超300家,累计培育世格赛思、光羿科技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6家,规模以上企业35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20家。
南方+ 何俊 拍摄
近年来,宝安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热潮。大批旧工业园区通过各种改造方式,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承载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比如,工业上楼。
全至科技创新园是我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园区改造前,39家企业均为五金制品、模具销售、配件包装等传统低端制造行业,入驻企业年产值约1.2亿元,年纳税额600多万元。
改造后,成了集研发办公、高端生产、生活配套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工业空间面积从5万平方米拓展到了15.5万平方米,园区入驻科技企业120多家,园区企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是10年前的29倍。
南方+ 何俊 拍摄
比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去年12月,润恒智慧医疗产业园开工奠基。项目完工后,园区将新增3.6万平米产业空间、2万平米配套宿舍,新增年产值7.2亿元、新增年纳税3000万元。
以润恒智慧医疗产业园为代表,2022年宝安在全区筛选了50个产业园区作为提质增效试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共可新增产业空间近350万平方米,优化产业空间200多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00多亿元。
无论是园区自下而上的升级改造、工业上楼,还是政府自上而下对产业园区进行提质增效,这些方式都殊途同归:宝安旧工业区里“长”出了创新园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数字化,对一家制造业企业意味着什么?
在宝安区石岩街道的创维制造基地,有一条闻名行业的“智能1号线”。产线上大大小小的智能机器人,分工合作,效率极高。
创维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创维实施机器人战略以来,先后完成几百个机器人项目,累计投资数亿元,实现了产能翻番,节省大批人力,产生更高效益。
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企业“二次创业”,这样的场景在宝安各个车间、厂房已逐渐成为常态。近年来,宝安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领航行动,持续注入跨越发展新动能。
宝安欣旺达工厂,首条5G+工业互联网产线稳定运行,每日产能较改造前提升17%-20%,维护产线人力需求则由原来30多人降至6人。
南方+ 何俊 拍摄
鹏鼎建设了基于数字孪生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了宝安上下游近150家中小企业。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15%,产品不良品率降低了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了15%。
银宝山新将5G技术逐步应用在模具工艺流的关键环节,提高了试模效率。按年产量2000套模具计算,模具每年可节省约7200万元。
南方+何俊 摄
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深圳法雷奥的智慧工厂里,智能设备林立,只有零星工人操作。生产可远程监控,订单和生产可自动化处理,产品的制造及配送过程可全程追溯。
大批传统生产线经过技术改造后,产能、效率实现提升,智能制造向纵深发展。宝安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不被淘汰”;智能化升级,不只是为了“换血”,更是为了“换心”。
3月22日,中国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到宝安调研。
陈宪提到,先进制造业的生存发展路径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转型发展,比如传统汽车制造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变。深圳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中,宝安最具代表性。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盛电子”)正是宝企中传统汽车制造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变的典型。
航盛电子成立于1993年,最初生产汽车收音机、CD机,后来抢跑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布局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以及新能源四大板块,进入中国汽车电子领域第一梯队。
研发创新是航盛电子脱颖而出的核心武器,其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从3%上升至5%,再到如今接近8%。如航盛电子一般,宝安大批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以加工制造起家,在时代风口下不断创新,竞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涌现出了706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南方+ 何俊 拍摄
要转型发展、抢跑新赛道、加大研发创新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的企业少之又少。宝安大批资深“老大哥”抢跑新赛道的背后,除了企业自身的正确决策,也少不了宝安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让企业进行逆向创新。
一个数据足以证明,宝安的R&D投入强度达到4.9%,远高于广东省3.22%和全国2.44%的平均水平。
宝安是怎么做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快发展“企业实验室经济”,推动企业以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共建的模式,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再造企业生产力。
比如,作为国家级平台的航盛电子企业技术中心,具有汽车电子领域中电机控制、电池控制和整车控制的“三合一”独创优势,承担着东风集团的整车测试功能。
目前宝安创新平台总数达到48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39个,市级74个,还有9个院士工作站、14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站在“5000亿俱乐部”的门口,宝安必须紧紧依靠这些工业基础,通过制造业“二次创业”与技术革命,全面增强内生动力,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城市拔节生长。
南方+ 何俊 拍摄
相关链接
【统筹】崔洁
【撰文】苏国锐
【摄影】何俊
【海报】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