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儿童文学课,更是情感教育课:暨大教授李学武分享《养月亮的小孩》创作故事

南方⁺ 记者

“半空中的月嘤,有一瞬间觉得重力消失了,空气如水将她包裹,而月亮就在眼前……”

“五一”假期首日,广州市儿童公园满载欢声笑语,在刘胤琦小朋友和他的爸爸共同朗诵《养月亮的小孩》的温暖氛围中,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院长、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学武开展了“愿你的童年被月光滋养——长篇儿童文学小说《养月亮的小孩》阅享会”活动。

活动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指导,广州市儿童公园主办,湾区书屋承办,邀请亲子家庭在自然中感受文学魅力,沉浸式阅读美好童话。雨后初晴,南草坪大榕树下坐满了各年龄段的小读者,认真专注地聆听、交流着,一场妙趣横生的文学分享会正在这里进行。

调动五觉,“身体力行”地阅读

李学武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出版有《养月亮的小孩》《雪天的镜子》等8部小说,编剧创作多部影视及动画作品,曾获第8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第2届秦文君儿童文学奖。

读什么、怎么读?针对这一困扰许多亲子家庭的阅读问题,李学武从小说主题“月亮”切入,与观众分享她的阅读技巧:身体力行地阅读。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想象力。这本小说的名字是‘养月亮的小孩’,但是,月亮要如何才能养大呢?

现场的小读者踊跃地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吃空气长大、吃星星成长……李学武说,唤起孩子的想象力,是探索阅读世界的第一步。接着,还要调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来感知、来学习。

李学武举例谈到,在《养月亮的小孩》里,有一个奇妙的月亮村,那里的人们穿着月光编织的衣服,将月光当作美食,吃进去以后,人们就像一个“大萤火虫”那样发光。她邀请现场小读者一起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五觉,走入月亮村的世界。“碰一碰月光,也许像是手指碰到冰淇淋般冰凉的感觉,融化了又有麻麻的触感;闻一闻可能有冬天冰冷的味道,尝一尝也许还能感觉到一丝香甜。”她说。

李学武说,书里蕴藏着每个人的想象、对故事的理解和加工,因此即使是同一本书,每个孩子都将读到不同的内容。

博览群书,是李学武对于“读什么”的回答。她谈起自己在创作《养月亮的小孩》过程中的阅读经验:为了探寻人类记忆的奥秘、理清孩子与妈妈间的情感关系等问题,她读了大量有关记忆与依恋关系的书籍。遍览群书,可以让自己接触多种多样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寻得答案。

感同身受,在阅读中学会共情

正如李学武在《养月亮的小孩》引言中所说:“不管形式如何,爱的本质古今如一。”在李学武看来,读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情感教育,即“感同身受”。情感教育有三个层面:认识自己、识别自我感受和考虑他人感受,这也是《养月亮的小孩》一书想向读者传递的核心声音——“愿你的童年被月光滋养”,这篇作品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李学武更希望能启发家长与孩子在阅读中学会共情、换位思考和认识自我。

《养月亮的小孩》的主人公月嘤因为妈妈经常忘记接她下课、无故缺席学校谈话而大吵一架,她对妈妈说出了一句十分伤人的话:我觉得你从来没有爱过我。但是,这是月嘤的愤怒吗?李学武分析称,愤怒只是表象,伤心才是月嘤情绪的本质。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有情绪,但是我们需要弄清楚这种情绪究竟是什么。”李学武说,如果月嘤认识到自己悲伤的情感,她也许会说:“妈妈你经常不来接我,我一个人留在学校里面很孤单,我觉得你好像不爱我了。”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用正向的情感方式表达往往比负向的情感方式更触动人心。

设身处地,用想象力展开创作

聊起写作技巧,李学武回忆起自己写第一本书时的故事:她在高中时想买一本超级英雄主题的“小人书”,几经周折都买不到,索性自己动手,书写自己心中的英雄故事,写完后还寄给出版社“毛遂自荐”。最终,这本书出乎意料地问世了,她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也得以向出版社的编辑学习了许多写作技巧。

在这些技巧里,李学武总结得出“设身处地”的经典法则——将自己放在某个人物的位置上,发挥想象力展开创作,就能编织出独一无二的童话故事。

活动尾声,许多小朋友积极踊跃地举手提问:“如果月亮没有了怎么办?”“如果太阳消失了会怎么样?”多个奇思妙想的问题被先后提出,李学武一一耐心细致而有逻辑地给出回答,并鼓励小读者多读书、读好书,与经典作品相伴成长。

当日,广州市儿童公园正式聘请李学武为儿童阅读特约专家并颁发聘书。春暖四月,陈诗哥、杨克、李学武先后在广州市儿童公园为市民大众带来三场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引领小读者走进童话王国、踏入童诗世界、叩响儿童文学的大门,让儿童参与阅读、主动阅读、爱上阅读。

【南方+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钟晴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