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湿气,你不要过来啊!

深圳共青团
+订阅

当你在北方被沙尘暴呛了一脸土,来南方,你会懂得什么叫水乡的柔情。

前段时间回南天,广东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今天到底要穿湿衫,还是有“up味”的衫。

哪怕熬过了回南天,广东人,还是不忍放下手里的祛湿茶。每天必须来一碗五指毛桃煲猪骨,人才算从颓废的境地里被拉了回来。

因为在广东人看来,湿气的职能范围,远不止于回南天让你走路打滑那么简单。

当你因为痴迷广东早茶、宵夜而日渐发福,广东人会安慰你说:“你不是胖,你只是湿气重。”

当你说自己感觉有点累了,上海人会安慰你说,你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moment。

但广东人只会跟你说:你湿气重啊。

▲图|张小野周末去哪儿 ©

▲图|张小野周末去哪儿 ©

你以为湿气只是广东人口中的玄学,直到你去中医院挂个号查了各项指标,医生还是告诉你:你就是湿气重。所以总有人说,全中国最愿意相信中医的就是广东人,因为他们是真的被治愈过。

等到春季木棉花开,很多广东阿妈就会纷纷围在木棉树下,共商祛湿大计。眼见她们绕树拍掌,俯身弯腰,捡起完整的木棉花再做套手腕操,一袋免费汤料到手,今天的健身份额也算完成了。

▲图 | 阿志鹏 ©

▲图 | 阿志鹏 ©

广东小孩喝厌了赤小豆薏米汤,老妈就从珠江边钓鱼团手里买来最新鲜的鲫鱼,和赤小豆、白扁豆一起煲,鱼汤清甜如奶,两碗落肚,湿气尽除。

在粤东地区,还有一些区域限定的祛湿汤谱,比如用上了“野生树根”的五指毛桃煲猪骨。

听同事说,每次只要自己说不想上班,她的客家男友就会给她煲一碗泛着淡淡椰奶清香的五指毛桃猪骨汤。如果还不能缓解,男友就要叫老妈从汕尾寄来牛大力,跟五指毛桃、土茯苓一起组合煲汤,势必要给她来一场深度祛湿。

在广东,随便抓一个五岁细路(孩子),他也能准确说出各式凉茶的功效,如数家珍。

朋友娶了个广东媳妇,她最大的技能是能说出哪种凉茶是治什么的,哪种搭哪种又是治什么的。

广东人笃信,小病小痛,饮杯凉茶就能解决。

省外的孩子,或许已经通过金罐或红罐的“凉茶”,浅浅领略过凉茶的滋味。

但他们未必知道,凉茶的凉,不是指温度凉而是药性“凉”。广东的凉茶的真正姿态,也并不总是甘甜的饮料。更多的时候,往往是能“祛湿”与“下火”两全其美的苦口良药。

广东人也往往可以通过你的状态,诊断你该喝什么凉茶。

像小朋友偶尔不想写作业,老妈一般淡定地会给他们整杯罗汉果五花茶。

但如果你某天在烧烤档突然跟人吵了起来,广东朋友相信你这种失了成年人稳重的表现,不仅是有湿气,还有热气,这时候,就要上廿四味。

动用冬桑叶、银花藤、鱼腥草、枇杷叶、金钱草、淡竹叶等二十四味中草药熬制而成的廿四味,是很多广东小孩的童年阴影。

但现在,他们已经熟练掌握老妈当年的劝诫神态,平心静气地跟外地朋友说:“相信我,凉茶一点都不苦,快喝。”

▲图1|阿亮 ©

▲图1|阿亮 ©

经常听到你说工作太苦,和你一起上班的广东同事,大概会带你一起去路边买瓶黄振龙癍痧,一瓶凉茶,清心祛湿。干杯之后,他约你顶峰相见,然后只留下一个赶地铁的潇洒背影。

▲图 | 暴躁陈记 ©

▲图 | 暴躁陈记 ©

广东人将祛湿的叙事主旨贯穿了一日三餐每一个环节,就连吃甜品,也要顺道埋下祛湿养身的草蛇灰线。

饮完苦上天的广东凉茶,附赠的果丹皮还不能将情绪安抚,妈妈买来的那碗甜甜的龟苓膏,才称得上回魂的灵药。

在碗里抖动的膏体,早已融合了龟板、土茯苓和金银花的疗愈风味,再以一匙炼奶浇下,中草药们便完成了向甜品的蜕变。

▲图|暴躁陈记 ©

▲图|暴躁陈记 ©

特别是到了夏天,湿、热夹攻,广东人的汤煲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候老广还是要求助于老糖水铺。

趁着四十度的沥青路面烫穿人字拖前,你我窜进糖水铺,你点一碗腐竹白果薏仁糖水,我来一份臭草绿豆沙。

▲图|李抠抠 ©

▲图|李抠抠 ©

那份清甜,不知道拯救过多少街上“失了魂”的人。

所以,如果你跟广东人朋友表达过最近心情有点郁闷,她把你往糖水铺拉,你要相信她是在“救你的命”,因为在广东人的字典里,吃甜使人快乐,可不仅仅只是心理作用。

▲图|暴躁陈记 ©

▲图|暴躁陈记 ©

聊到广东人祛湿的话题,四川同事似乎很有发言权:“要祛湿,吃辣椒不就好了?”

对,但不全对。广东的“湿”与四川的“湿”,并不能简单地归作同一种。

四川,地势低洼且四面环山,加上江水澎湃,终年雾锁,晒太阳少得人要发霉。

少了阳气,人体所承受的“阴湿”更难散除。燥热如火的辣椒,正好能为他们的饮食带来平衡。于是乎,才有麻辣火锅从重庆山脚红火到山尖,花椒辣椒畅爽组合横行四川。

“而广东人体内的湿,不是‘阴湿’,而是‘湿热’。”

春夏季节,南海吹来了湿润而和煦的海风。怎料因为吹得太过温柔,到了广东北部的丘陵地带(南岭),竟然爬不过去,一度滞留。

湿气常年盘踞在广东上空,和本就炎热的气候一起,给广东人蒸起了24小时免费桑拿。等到北风起,这场旷日持久的祛湿持久战,才勉强挂个休战牌。

▲图|图虫创意 ©

▲图|图虫创意 ©

回首一看,广东人与湿热,一打就是几千年。

史籍里面,《素问·异法方宜论》《太平圣惠方》《史记·南越列传》三番五次地提到过岭南湿热的恐怖:

《太平圣惠方》里记载:“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

就连身强体壮的士兵来了,都承受不住当时的岭南湿热“瘴气”,一辈子住在这里的广东人,又承受着何等的折磨?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看了心疼,便结合百姓在长年抗湿热的积累经验、埋头研究起岭南各种湿病医药。最后贡献出的《肘后备急方》,为广东人抗湿打下了根基理论。

再加上后来的《本草备要》《生草药性备要》《广东通志》……广东人一点点构建起对食材、药材的认知体系,慢慢融入了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在父母们的耳濡目染间,刻进了每个广东人的DNA。

▲图1|熊北鼻 © 图2|半熟玫瑰 ©

▲图1|熊北鼻 © 图2|半熟玫瑰 ©

“祛湿”,是广东人与一种与自然和解的尝试。代代相传的汤羹茶水,撑起了广东人在华南大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当你读懂了广东人的那句“你是湿气重啊”,你就懂了广东人发自肺腑的关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