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卤鹅传四海 文化潮州越千年
潮水往复,红掌清波。
七千年前,鸿雁驯化成鹅,拨开农业史上举足轻重一页。
进入国人饮食图谱中的鹅,与各种烹调方式互相试探。
卤,这种烹调手法,春秋战国即在宫廷中盛行。
(《楚辞·招魂》载:“露鸡臒蠵,厉而不爽些。”意为烹制卤鸡和龟肉羹时,味道要浓烈,但不应肥腻,才能适口。)
亿万国人对卤味的执着,渊源有自,源远流长。
七百年前到达潮州溪口的刘氏先人,怀着对祖先之敬思、美食之追求;
以卤的方式,激发出鹅至真至纯之味,凝聚为海内外潮人永久的乡愁。
磷溪,从此成为潮州卤鹅的起源地。
至味卤鹅传四海,文化潮州越千年
【鹅美·咏叹】
鹅,迈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步伐,
不仅进入历史的餐桌,更进驻国人的精神世界。
王羲之爱鹅,白毛绿水,文人意趣融入书法掌故。
骆宾王咏鹅,曲项向天,稚童才思成就文学名篇。
鹅甚至成为上古婚仪中重要的礼物。
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鹅赞誉有加:
“鹅肉甘平无毒,解五脏热邪,止消渴,补虚益气,暖胃生津。”
明末广东才子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
“潮人有斗鹅之戏。鹅,力鹅也,重三四十斤。”
这是“世界鹅王”狮头鹅的史书存照。
鹅与人相伴相生,更是人与天地沟通的使者。
时年八节,潮人敬天祭地
鹅是供桌上的至美至伟之物。
其质回味悠长,其情隽永深远。
天长日久,鹅成为潮汕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鹅味·涌动】
酒起鹅肉剁,无鹅不成宴。
卤鹅的美味,皇帝也曾亲尝过。
唐中宗神龙元年,太子宾客韦巨源宴请皇帝。其中一道菜名为“八仙盘”。
“剔鹅作八副”,最恰当的烹调方法非卤莫属,潮式卤水“鹅八珍”由此而起。
千载流波,孕育一方水土,涵养独特人文。
在浮滨溪楼,被驯化的野鹅体壮颈长,额有巨瘤,状若狮头。
在磷溪溪口,庖丁援狮头鹅入馔,辟烹调蹊径,造就卤中至味。
正月十六,溪口乡蔗灯高悬,镬气卤香更增年味。
陈年热卤中加入南姜红蒜,再以白糖提味。
数度浸没,鹅浴火海,百味精华尽入肌理。
再反复吊离,以热卤浇淋。
最终修得咸甜相宜的至味,炼得让人顾盼流连的金身。
溪口卤鹅不同部位,风味各异:
鹅肉甜香,鹅翅紧实;
鹅血弹润,鹅肠爽脆;
鹅肝入口化,鹅颈别具风味;
老鹅头更是王者,留待宴请远方贵客。
沾上些许蒜泥醋,久吃不腻香满腹。
【鹅业·勇行】
鹅,威仪挺拔。
散文大家秦牧称赞鹅是勇敢的动物。
闯天下的潮人携溪口卤鹅俘获味蕾。
随着“南派卤味之王”鸿名远播,
这道岭东珍馐不仅是区域公共品牌,
更成为支撑民生发展的一方伟业。
新征程,新担当。
潮州紧紧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
高水平打造“一轴两带”区域发展格局,
深入实施“一大引领、三大战役、六大提升”工作部署,
奋力谱写现代化潮州新篇章。
湘桥区打造文化高峰,建造产业高地,
奋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作为韩江新城高质量发展核心区,
磷溪镇紧抓中山驻镇帮镇扶村契机,
加快推动特色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标准化助推规模化,以品牌化迈向国际化。
集结尚顶香、陆彬记等卤鹅老字号组团迎战,
孵化溪口卤鹅预制菜品牌,延长区域特色食品产业链。
擦亮“卤鹅之乡”金字招牌。
鹅之勇,千年咏。
潮人之勇,拥富民产业,勇立振兴潮头。
一道溪口卤鹅,尽享至味潮州。
【策划】苏仕日
【统筹】林淑文 杨可
【脚本】李娇 苏仕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