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我在番禺造龙舟

广州番禺发布
+订阅

“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

龙船鼓响,醒神振奋,

一声声“赛龙夺锦”的呐喊中,

一条条飞龙竞跃、百舸争流

千年绵延的龙舟文化已经镌刻在

珠三角水乡人民的基因里,

灵魂深处流淌着龙的热血,

而代代相传的手工龙舟制作技艺

无疑是这流传千年文化的

重要载体

烈日当空,数万观众奔赴河涌水岸,桡手奋力划桨风生水起,观众汗流浃背呐喊助威,场面恢宏浩大,鼓点催人奋进,一腔热血被悉数点燃。赛事之外,起龙、藏龙、采青、趁景、龙船饭等系列民俗活动,在都市化进程的冲击之下仍保留着温暖底色,折射出淳朴乡风及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成为许多人对这座城市的温暖记忆。

省博物馆“二龙”

皆从上漖“腾飞”

广府地区龙舟习俗历史悠久,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上的龙舟花纹篆刻,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岭南就已经出现了龙舟竞舸的盛况。

在广东省博物馆四楼的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陈列着两条狭长的“巨龙”,各长40多米,一条全身乌黑,叫棠下黑龙,一条红色为底,船身画满杨桃、荔枝等猎德出产的水果和八仙过海的图案,是猎德村独有的“花龙”,“猎德花龙”曾在1998年、1999年、2004年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夺得传统龙冠军,是名副其实的“冠军龙”。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的棠下黑龙、猎德花龙均产自上漖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的棠下黑龙、猎德花龙均产自上漖

大多人所不知的是,2008年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两条棠下黑龙和猎德花龙,均产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洛浦上漖村,为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黄福所造。

而当年猎德村答应省博物馆,将猎德花龙“嫁入”博物馆的条件是:再造一条一模一样的新龙舟,且为了不耽误猎德村端午扒龙舟的习俗,必须赶在农历四月初八前完工。

省博物馆请上漖龙船厂赶制新的“猎德花龙”,花费工时20多天,准时送入猎德村,之后这条船也多次参赛获奖,造船者为上漖龙舟制作第四代传承人黄善庆和第五代的黄林初。

六代传承 百年沉浮

番禺洛浦上漖村龙船厂——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也是广州“龙”的诞生地,是历史悠久的手工制作船只和维修基地,沉浮了百年龙舟文化历史。

上漖村所在的洛浦街沙滘岛,珠水环绕,河网纵横,北邻沥滘水道,南接三枝香水道,水运交通方便,是造船的天然良港。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黄剑挺介绍,造船厂已历经两次大规模的搬迁,最初的位置处于沙滘岛三支香水道江边滩涂上(现南浦大桥至大石大桥之间珠江沿岸);因城市开发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船厂迁移至下游约1000米的江边;2000年前后,迁移至现址。

上漖村龙船厂已有140多年手工造船历史,以祖传家业为主,历经六代龙舟匠人的薪火相传,以精湛技艺闻名遐迩,龙舟销往珠江三角洲,还远销广东湛江、湖南、浙江、港澳及东南亚、南非等地。2018年5月,上漖龙舟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漖村的龙船厂主要有黄、卢、梁、陈四个姓氏,黄氏是上漖村最早造龙舟的家族。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黄弘是上漖村最早的造船师傅。黄弘将技艺传授给黄寮(1879-1944)。黄寮自创“柱利”船厂,以造龙船见长,兼造其他木船,20世纪初已经在广东省内享有盛誉。珠江三角洲常受台风侵袭,龙船在波涛汹涌的“龙舟水”中,时有被冲击破坏船体甚至破裂翻沉的危险,黄寮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对龙舟制作工艺进行了大幅改良。

造船师傅在精心打磨

造船师傅在精心打磨

“我太公黄寮引入了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工艺,就是用物件的凹凸部位进行加固,不使用钉子,这样船体更牢固,也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而且用料方面采用了之前一直用来做高档家具的坤甸木,坤甸木产自马来西亚热带雨林中雨水最盛的地方,具有越泡越结实的特点,所有现存的百年老龙基本都是坤甸木做成。”黄剑挺说。

黄寮不但改良了使龙船更加坚固抗击风浪的技术,还采用一些技术方法让船划得更快,经他手制造的龙舟多次在龙舟竞渡活动中夺魁,最出名的是20世纪30年代制作的南浦东乡“西约”龙舟,获得“通海第一”荣誉,即相当于全省龙舟赛冠军。

抗战胜利至20世纪60年代,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龙舟活动也逐渐恢复。第三代龙舟制作人黄寮的长子黄辉、次子黄福(黄剑挺的爷爷),继承父业将造船技术发扬光大。1957年,由两兄弟制作的石楼茭塘黄姓龙舟,参加广州市在海角红楼举办的龙舟赛获得冠军,一时誉满羊城。

造船师傅与龙船

造船师傅与龙船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番禺重新兴起龙舟竞渡活动及区域性赛事,1986年,市桥举行传统长龙“莲花杯”、标准短龙“禺山杯”比赛;1992年,番禺建市,举办别开生面的龙舟竞艳比赛。

在经济和政策的带动下,上漖龙舟厂迎来了鼎盛时期,厂家猛增至30多间,年产龙船约50艘,制作技师数量大幅增加,从业人员有二三百人,成为海内外闻名的龙舟制作基地,广东江面驰骋的龙舟,有八成以上来自上漖。这个时期代表性的龙舟有:荣获黄埔区长洲赛区三次冠军的上庄“曾氏”龙船,1987年番禺县“莲花杯”冠军的石楼镇大岭“白桡”龙船,1995年广州国际龙舟节夺冠的洛浦东乡村“战斗船”等。鼎盛时期过后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市场需求、经济形势、人力成本等因素影响,目前上漖主要有7间造船厂,从业人员30多人,有黄氏、卢氏、梁氏、陈氏四家在经营,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陈汉慧龙舟基地,该厂建厂有60年,至今保存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所赠船桨。

陈汉慧龙舟基地

陈汉慧龙舟基地

201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黄剑挺回来接手家业。对龙舟的热爱,源于一生专注于龙舟的父亲黄善。“我父亲15岁开始造龙船,也一辈子热爱龙船。我们造龙舟,还会有踢球、旅游等兴趣,但是我父亲的兴趣爱好是龙舟,可以说是100%投入。”

“做龙舟最开心是有一种荣誉感,一条好的龙舟,会得到很多称赞。”黄剑挺说,小时候他曾随父亲去其他村吃龙船饭,父亲进去时,全场人站起来热烈欢迎,表达对龙舟师傅的尊敬。时至今日,邀请龙船师傅参加龙船饭的传统,一直有保留。

第六代“龙的传人”是黄剑挺的儿子——黄润佳,他28岁开始向父亲学做龙船,如今,他与父亲一起“拍硬档”一起上。“如今很少人做龙舟,但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龙舟的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所以很需要我们去传承造龙工艺。”黄润佳说。

工匠精神 薪火相传

上漖村是广泛分布于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的“鸡公头”龙舟制作技艺的集大成者,制造龙船分底骨、脚旁、大旁、彩盘、花旁、夹旁、龙缆、打磨上漆八大工序以及小工序100多道,侧立偏差控制、掌口、钉眼处理和船体设计4大技术。

关于上漖龙舟制造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浙江老板千里驱车,邀请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卢浩英师傅等人赴温州造船,10来天之后,中龙造好,下水当天,与一艘本地冠军龙舟进行1000米直道对比测试,两船同时起步,划到第3桨,上漖新船开始领先,并以领先12秒的成绩到达终点,第二次比拼,对调两拨桡手,结果新船还是领先10多秒。现场观看的群众大为惊讶,周边的几条村纷纷向老板租借新龙舟参加比赛。

为什么上漖所造的龙舟

享誉珠三角甚至是海内外,

被公认为

“样式好、密度高、划得快、够坚牢”?

这与黄寮早期进行大胆技术改良创新

以及后来的传承者

对工艺品质的完美追求

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使龙舟划得快,在吃水线以下的舷板,黄寮改良使用薄一点的木板,以减轻船体重量,另外注意导航,讲究船身的整体弧度。

“稳定牢靠方面,以前的龙舟最多只有20多米长,包括现在一些外省,比如湖南、湖北的龙舟也是20多米,为什么广州龙可以做到40多米,采用的掌口技术是我们特有的。”黄剑挺说,太公黄寮发明的掌口技术和龙缆技术,光这两项就可以使上漖龙舟“独步天下”。

“所谓的掌口指木头与木头之间的拼接口,引入了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工艺。40多米长的龙舟不可能用40多米长的木头,需要很多个拼接口,拼接口一多,可能因为长度过长而断开,所以掌口技术一定要过硬。”

造船师傅在检查船体

造船师傅在检查船体

上漖龙舟的掌口密,容不下一根头发丝,还不会散口和裂口,最神秘之处是坤甸木与坤甸木之间不利用任何黏合物质,靠人工仔细地凿出各种规格的咬口,再仔细地磨平、拼接。这需要眼力好,只有熟练的师傅才能做好。为了使掌口做得更好,上漖龙舟技师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专门研制了一些“独门”工具,如“刀”形尺子等。

“掌口一旦做坏整个木板就只能作废,因此学徒一般要学上好几年才可以学这个技术。”黄剑挺说,他自己单是学“掌口”就花了3年,还有一个龙缆技术也是上漖特有的,龙缆相当于桥梁的斜拉锁作用,把龙舟前、中、后三段主心骨用拉锁的形式拉紧形成牵扯力,牵引几十米长的龙舟,比赛时龙舟翘动会使龙缆的松紧度发生变化,龙缆之间的牵引使得龙舟张弛有度而不失牢固。

“之所以叫龙缆,很多外省的地方就是用缆绳来牵引,有的用竹子做,不耐用,一两年就要换,我们用很厚的坤甸木做龙缆,经久耐用,船用多久,龙缆就可以用多久。”

黄剑挺说他接触到一些像东坡号那样的百年老龙,发现一百多年前的工艺与现在一模一样,不管工具怎么改良,增加多少电动工具来加快造船的速度,但工艺上没有变化,“其实老的工艺慢是慢,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耐用。”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黄剑挺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黄剑挺

“当然划龙舟比赛不是为了单纯地夺冠拿第一,就像我们的龙舟制作技艺又不单单只是一门技艺一样,一条龙舟背后蕴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黄剑挺最后说。

结语

现今的上漖村仍以传统龙制作为主要优势,传统龙的市场份额仍然占据珠三角地区九成以上

目前大多数船厂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都增长了两倍多,其中黄剑挺的船厂已收到6个新船订单、20多个旧船翻新订单,后续还会有几个短龙舟的订单。“猎德村今年9条龙舟都需要翻新,二月二这天起龙后,会分批过来翻新、维修,端午前再扒回村。大家积攒许久的划龙舟热情重新被点燃,还有许多村有龙舟翻新的需求!”

“做龙船有一种神圣感,村民们会对你发自内心地尊敬,很有人情味,这是我在其他行业不曾体会的。”黄剑挺享受这份荣耀,也是他十多年来兢兢业业精心打磨龙舟技艺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