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车辆座椅可以折叠、翻转等,那座椅折叠、翻转之后形成的空间,也属于行李箱,可以载货。 (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 / 图)
全文共212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随着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到外地自驾游也越来越普遍。交通执法的目的,是维护交通安全,而不能成为一些部门敛财的手段。此前出现的执法争议,有些是因为交警对法规的理解不同,有些则有“创收执法”的嫌疑。要减少争议,需要对违法情形进行更加明确的定义,减少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辛省志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一则“自驾游车内装载生活用品被贵州剑河交警认定为人货混装”的视频在社交网络热传。视频中,两名自驾游人员与交警就一辆面包车上拉的个人用品是不是“人货混装”展开激烈争论。最终交警没有对他们进行处罚,只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他们注意安全。
禁止人货混装有明确法律规定,但何为“人货混装”,规定却不够明确,一些地方交警对法规的理解与大众的普遍理解不同,自由裁量权过大,才会引起诸多争议。
“禁止人货混装”法律依据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9条规定,客运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载货;第50条规定,禁止货运机动车载客,货运机动车需要附载作业人员的,应当设置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措施。道交法实施条例第54条则对客车载货做了具体规定:载客汽车除车身外部的行李架和内置的行李箱外,不得载货;行李架载货,从车顶起高度不得超过0.5米,从地面起高度不得超过4米。
这一规定是出于安全考虑。货车车厢载人的危险性自不必说,货车车厢一般是开放的,没有座位,也没有其他安全保护措施,在车辆刹车、转弯时容易发生危险,如果车厢里货物固定不牢,可能挤压到人。万一车辆侧翻,车厢内的人更是非常危险。客车内随意装载货物同样危险。货物与人员的空间没有隔离,在急刹车、急转弯等情况下,货物就可能因为惯性而滑动,威胁到车内人员的安全,甚至可能妨碍司机的操作,妨碍车辆的稳定性,造成更大的危险。而车内行李箱的空间,一般比较小,和人的乘坐空间相对隔离,货物装在行李箱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极端情况下对车上人员的伤害。
有人说车辆是私人空间,即使载货导致不安全,也属于“自甘风险”,不应该过多干预。如果违规载货只会给司机和乘车人带来风险,这种说法是没错。但是公路上并非只有这一辆车,还有很多其他的车辆、行人,一辆车出现问题,很可能会对其他人带来危险。从这个意义上,对路上行驶的汽车进行严格的管理没有错。
当然,管理必须依法。但在实践中,不同地方的交警以及司机对法规规定经常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何为“货”,个人生活用品算不算货?还是只有商业用途的才算货?交警通常将“货”解释为所有的物品,不管其是否用于商业。在这点上,道交法实施条例第54条的规定也存在模糊之处。该条第一款规定的用语是“机动车载物”应遵守的规定,针对的是货车、摩托车等,而第二款对客车的规定,用语则是“载货”。“载物”就非常明确,所有的物品,不论用途,都是物。但是“货”这个词,字典里一般解释为作为商品的物品。这就带来了争议的空间。有关部门有必要对“货”与“物”进行更加明确的定义。
还有,法规规定“内置行李箱”可以载货。但是对行李箱的范围,一些地方交警的理解可能不够准确。小客车的后备箱,当然属于行李箱。但是,根据国家标准GB/T 12673-2019《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若“车辆布置了可折叠、翻转、滑动等型式的座椅,且其表面可支撑行李,则认为其自身表面也是行李箱地板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车辆座椅可以折叠、翻转等,那座椅折叠、翻转之后形成的空间,也属于行李箱,可以载货。很多小客车的后排座椅都可以放倒,让后备箱空间变大。汽车生产商在宣传中也都会宣传其车辆放倒后排座椅后有更大的载物空间,就是因为小客车放倒后排座椅装载物品是合法的。
被剑河交警认定为“人货混装”的面包车,司机就是把后排座椅折叠后装了很多旅行所需的日用品。从视频来看,这辆面包车后备箱放的物品虽然多,但是并没有高过前排座椅,也没有完全遮挡后车窗玻璃,司机还是可以从车内后视镜看到车后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交警认定其为“人货混装”,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根据车主所说,他们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人货混装”。这也是他们被查之后非常激动的原因。
对执法的争议,往往是因为执法者随意解释法规所带来的。此前,甚至有司机只是因为在后备箱放了几包菜就被认定为“人货混装”,还有的司机在私家车后备箱拉了几箱苹果,不是“人货混装”,但交警以苹果不是自己吃而是要运到店里卖为由,认定司机使用非营运车辆进行商业性运输,属于非法营运。这样的认定当然是很荒谬的。
随着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到外地自驾游也越来越普遍。交通执法的目的,是维护交通安全,而不能成为一些部门敛财的手段。此前出现的执法争议,有些是因为交警对法规的理解不同,有些则有“创收执法”的嫌疑。要减少争议,需要对违法情形进行更加明确的定义,减少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或许利用AI技术进行判定,会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司机可以在上路之前,用统一的AI软件来判断是否存在人货混装的情况,如果有,那就改正之后再上路。警方执法,也使用同一个AI软件,以避免人员可能会出现的误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