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田野考察,唤醒横琴的历史文化记忆

南方⁺ 记者

4月25日至27日,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共20余名专家学者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开展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活动,进一步调查横琴历史文化资源状况。

专家团合影。

合作区毗邻澳门,独特的区位让横琴拥有集海洋文化、岭南文化、中西交流文化于一身的多元历史文化底蕴。为加强横琴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阐释好横琴历史文化价值定位,给横琴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持,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委托专业研究团队开展横琴历史与文化研究。

参与本次考察活动的专家学者有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吴滔,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研究员金国平,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邓聪,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学术)郑炜明,青岛大学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杜靖,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发钦,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九霞,澳门文教出版协会副会长、金莲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殿红等。

20余名专家学者在横琴开展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活动。

专家学者们先后考察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横琴赤沙湾沙丘遗址,不可移动文物脑背山武帝庙、红旗村葡文碑刻、横琴中心沟指挥部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并走访石山村、洋环村,与居民及亲历者深入交谈。

经过本次田野考察,专家学者不乏新发现,产生不少新思考。一是赤沙湾沙丘遗址的年代较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文化内涵丰富。遗址主体位于沙丘之上,与沙丘遗址相关的泻湖、海滩、岬角等也是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扩大赤沙湾沙丘遗址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编制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以更好地实现对沙丘遗址的保护利用;二是葡文碑刻内容基本可以确定,专家推测碑刻很有可能只是周边“纪念性”工程的一部分,有待进一步学术验证;三是脑背山武帝庙旁边碑文上的部分商号名称与澳门同时期的商号重名,表示两地可能在信仰生活、经济民生方面有所交流与叠合。

横琴的葡文碑刻。

下一步,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将进一步加大对横琴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对琴澳历史文献、考古等资料进行档案整理,系统研究与梳理横琴历史及琴澳关系史基本脉络,形成学术研究报告,以更好地保护与活化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为合作区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南方+记者】黄天儒



编辑 刘梓欣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