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一方村民的青葱故事,一座收纳时光的村史馆(文化馆)。
东莞拥有灿烂的农业文明历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迅速踏上工业发展的快车道,乡村面貌已然翻天覆地,村史馆的建设既是寻根问祖的精神承载,也是乡村振兴的详实记录。目前,东莞32个镇街的597个村(社区)建有159个村史馆(文化馆),为打造东莞乡情新名片增添崭新元素。
近日,南方+记者近距离走访东莞两座村史馆,看莞版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注解、最真诚的记录。
“自从这座村史馆建好,我每天都来”
走进南城石鼓社区,青砖灰瓦、彩色墙绘,随处可见的是丰茂的植被,石鼓社区村史馆置身于一幢新建成的岭南风格五层小楼里。
石鼓村史馆于2020年5月面积动工建设,2021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全馆约400平方米,包括一个形象序厅和10个展区,展示石鼓社区75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石鼓社区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高速发展,外资涌入、工厂林立,集体建设用地可谓供不应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工改工”项目的落地,昭示着石鼓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有限的土地要空间要效益。在村史馆内,可以洞察历史,更能看到石鼓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的发展途径。从旧屋到新房,在这里可以直观看到石鼓社区的蝶变,也是东莞日新月异的缩影。
“看历史,讲发展是我们村史馆的亮点。”石鼓社区党委委员李观达表示,在村史馆的建设中最困难的事就是史料搜集,例如在工业发展板块,很多素材是企业从仅存的数件旧藏品中捐赠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石鼓,村史馆不仅仅是“存史之家”,也是育人基地、资政之家。李观达介绍,这幢楼内,第一第二层是村史展,第三层是消防安全和垃圾分类体验馆,第四层是图书馆和妇女儿童之家,第五层是香港南城同乡会石鼓分会。日常,这里会成为学校的科普基地,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曾先生在石鼓社区生活了20多年,他说:“我不是本村人,但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结下深厚感情。村史馆建成后,我更加全面了解了这个村庄的历史,同时这里还完备的配套服务,我每天都会过来上上网、看看书。”
“这里成为红色旅游路线的起点”
“水濂社区村史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170平的展馆内,聚焦红色文化和客家风情。”南城水濂社区党建组织员李敏晋介绍。
村史馆里展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物件,战时使用的卫生箱,游击队使用过的产于民国时期的鸡公碗,记载东江纵队抗战历史的数本读物——《东江纵队史》《红梅集》等。
1938年10月,东莞模范壮丁队(俗称“老模”)组成后开赴大岭山区时,第一个宿营地是在大雁塘村,并留下一个小队在大雁塘一带开展宣传工作,其后成立中共外围组织“兄弟会”“姊妹会”。1939年8月,建立水濂山区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水濂山区带进行过三十多次战斗。
李敏晋表示,以前想了解水濂社区的红色文化只能‘找人讲’,现在村史馆建成了,想要了解历史故事随时可以,还有实物构建场景加深印象。
水濂社区风光秀丽,是著名的风景区,彭峒水帘是明代“东莞八景”之一,2002年建成的水濂山森林公园更是东莞市民的火热打卡点。据了解,村史馆与党建文化馆、大雁塘宋氏宗祠、宋天生和吴石娇故居组成了水濂社区的红色旅游路线。
“村史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村史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东莞正在通过村史馆建设,探索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空间,来传承本土文化、唤醒乡土集体记忆、找寻失落的乡村归属感。
“妈妈以前小时候,家里的扫帚、桌椅都是这样子的。”“以前在这工厂里上过班,看到图片就会想起年轻的时候。”……家长带着孩子逛展讲历史,这是石鼓村史馆最常见的一幕。
水濂社区村史馆的建设召集了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反复求证、修改回忆先烈的名字。在村史馆的日常维护中,李观达、李敏晋纷纷表示,村(社区)会定期更新展馆的内容,并有社工或是讲解员长期驻点。
李观达表示,村史馆是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十个一”工程的重要一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开办主题活动凝聚村民、教育村民、引导村民。现在,每天都有村民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也吸引其他村社区、基层干部等来这里参观学习。
接下来,水濂社区村史馆计划和东莞市人民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在村史馆中融入村志内容,设置村志展示板块,以点带面讲好东莞故事,以文育人,培育乡村文明乡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撰文】郑家琪 施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