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归雁”为何留在中山?

南方⁺ 记者

“招才引凤,雏鹰南归……欢迎身边小伙伴组团来中山投资发展,走走看看。”这是澳门博士智库副主任杨诚在4月中旬发的一则朋友圈,源于4月9日下午中山市侨联在澳门举办的“雁南归”沙龙活动。活动中,中山市侨联工作人员与50多位在澳门学习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展开一次深入交流。

16天后,中山2023“雁南归”侨菁代表供需见面会(下称“供需会”)举行。杨诚用行动代表意愿:决定将公司开在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下称“留创园”),这是一家主要提供全球人才招聘、培训、人力派遣等全链条服务的公司。

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这是杨诚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走入中山、了解中山。在供需会上,“中山人才二十三条”、火炬开发区服务人才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他和团队的关注。

事实上,这次供需会之前,“雁南归”沙龙活动在澳门开展,为澳门硕博士认识中山、了解中山,进而为今后选择中山、落户中山搭起了一座“侨”。在他看来,中山市侨联搭起的这座“侨”梁,是侨乡中山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早在2021年,中山市侨联就启动了“雁南归”引才工程相关工作,联合海内外侨界引才顾问、侨领、侨商、侨社团、智库机构、高等院校等,围绕“对接、服务、回归、落地”四大目标任务,打造一条“线上寻才—服务引才—平台育才—基地聚才”的服务链条。

在2021年“雁南归”侨菁代表供需见面会上,中山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刘志巍就点出了这一工程的用意:“‘雁南归’活动希望为广大海归朋友、专家学者敞开在中山逐梦兴业、实现价值的大门,让中山市侨联成为侨界引才工作的助手、海归人才走进中山的‘第一驿站’。”

中山2023“雁南归”侨菁代表供需见面会现场。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第一驿站”的使命今天依旧在发挥,“雁南归”也为侨界人才了解中山打开了一扇窗。

杨诚正是通过“雁南归”系列活动对中山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也与中山结下了越来越深的缘分。

“我是做跨境服务贸易的,中山有着很好的制造业基础,未来希望结合两地的产业互补优势,把在澳门的一些服务项目陆续带到中山来。”杨诚说。

当下的中山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招引人才的呼声从不缺席。

不久前,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中山行暨中山市侨界交流合作洽谈会上向侨胞发出邀请:“中山是一片宜居宜业宜商的沃土,中山热情敞开怀抱,欢迎来自全国全球的侨商、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全市上下一定会无私高效服务好企业的发展。”

在2023年海外专家南粤行(中山专场)活动暨全球人才交流洽谈会上,中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子财现场发出邀请:“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山正在全力以赴打造人才生态之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真心期待大家来了就不要走,来了就是中山人、就是大湾区人!”

这份期待人才、呼唤人才的真诚也被延续到此次供需会上:中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远梁、火炬开发区招商办副主任黄姝妍先后推介中山人才政策,纷纷向人才抛出绣球,用“真金白银”留住人才。

近年来,中山市出台《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构建“1+10”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安居就业等政策福利。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30多年来,火炬开发区从一片滩涂荒地成长为一座科技新城,其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

火炬开发区如何支持人才?从以下数据可以得知:火炬开发区新获批的市级创新团队最高可获得1500万元的扶持奖金,新认定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最高可以获得800万元的扶持资金。这些资金将为这些创业项目的快速启动注入“强心剂”。

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不仅要有诚意、有政策,还要有平台。

产学研的“深融合”

供需会上,近80%的硕博人才选择投身科创和高端制造业,这与火炬开发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相契合。

“我就是中山人,能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回到家乡发展,十分开心!”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周婉琪告诉记者,她从事的是癌症早筛方面的研究工作,因学校与中山蔚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保持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她这次选择签约这家公司,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企业的运作下加快实现产业化。

这个梦想听起来并不遥远。早在2021年,四名海归博士团队在火炬开发区创办康方生物,完成了一个科学家创业的高科技公司从创新研发到临床、到产业化、再到商业化的完整旅程。如今,康方生物成功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跻身抗体研究领域的翘楚。

“火炬开发区拥有国内首个、目前大湾区唯一一个国家级健康基地,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平台众多,在这里,我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找到施展拳脚的舞台。”周婉琪说。

诚然,对于人才来说,一个地区的产业前景至关重要。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围绕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都市农业,全力打造“3+3”现代产业体系,涌现出康方生物、明阳智能、联合光电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现场招聘。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在供需会现场,明阳智能的展位前面围满了前来咨询的年轻人。公司此次招聘的岗位包括钙钛矿专家、风电轴承专家、风电变流器专家和智能能源研发岗,学历要求均为博士毕业生,年薪最高为150万元。

“明阳集团是新能源风电领域的头部企业,我对他们此次招聘的智慧能源研发岗很感兴趣,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发展空间,中山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名来自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的博士后学生金晨说。

听完此次宣讲会,不少带着项目签约的博士团队纷纷表示:中山优厚的人才政策很有吸引力!

吸引人才,需要靠高端产业、优越的政策,还要靠重大平台。近年来,火炬开发区支持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等重大平台的建设,投入约39亩用地大力支持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校区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涵盖光、机、电、算、材等专业学科的硕、博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规模超千人。

此次,共有三名博士人才与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达成签约意向。

在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背景下,重大平台持续释放人才“强磁场”,不断扩大了中山这座城市的高端“智囊团”和广泛“朋友圈”。

作为澳门最具代表性的跨境电商服务商“云市集”的创始人之一,杨诚看好火炬开发区良好的产业生态,选择入驻留创园,孵化人力资源机构以及跨境金融服务项目。

“留创园提供工商、财税、法务、知识产权申报等一条龙服务,涵盖企业人才引进、投融资、产学研对接、海内外市场拓展等等。创业项目前四年可享受最高500平方米租金减免,申请最高200万的创业扶持资金,更多像杨诚博士一样的高端人才可以实现‘拎知识入驻’。”火炬开发区团工委副书记、留创园创新拓展部部长陈云介绍。

过去一年,中山留创园(一期)成功引进香山实验室、生物纳米实验室等13个高端实验室及项目进驻,联合打造“1+N”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当前,中山留创园二期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力争2024年底投入使用,为更多高端人才入驻提供更优质的载体。

留人与创业的“新生态”

这场别开生面的侨菁代表供需见面会最终促成了18名博士、3名硕士选择签约中山。

但这些合作显然还只是开始。

这次供需会上设置的招聘会中,康方生物、康天晟合、完美(中国)、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山纪念图书馆等50多家中山市区两级重点企业和机关单位现场设招聘点,近百位硕博士来寻找机遇。

中山2023“雁南归”侨菁代表供需见面会现场设置了招聘会。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请问中山研究院现在研究方向有哪些?”一位博士停留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招聘摊位前。

“您对哪个研究方向感兴趣?”

“有数字医疗方面的课题吗?”

“有啊!”说着,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张文敏拨通了研究该领域的实验室主任电话,让应聘者直接与实验室负责人现场电话沟通,专业人员之间的对接加速了这场合作的达成。最终,对方决定后续去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深入了解下。

“这是我的电话,欢迎您联系我们。”张文敏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每一位有意向的应聘者。

这样贴心的服务并不是偶然,为把引进的人才留住,中山把人才的吃穿住行都考虑到内。

中山打造的中山国际人才港2022年9月已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全市统一的人才服务平台。围绕打造“智慧集成人才港、创新创业人才港、品质宜居人才港”,中山国际人才港规划了“人才服务、人才引进、人才创业、人才研究、人才信息”等十大功能定位,形成了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在人才创业方面,中山市为进驻留创园的人才提供创业启动经费和免费办公、研发、生产场地。

在人才住房方面,中山市逐步投放数千套多户型、可拎包入住的人才房以及短期免费或低价居住的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供人才就近入住。

在人才子女教育方面,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子女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可以享受中山政策照顾生待遇。

“要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中山有很多美食,营商环境也很好,这次中山市各级部门为我们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更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诚意。”杨诚说。

【南方+记者】苑世敏 杨慧荣

【摄影】卢子衡

编辑 王浩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