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去哪儿玩?一起来打卡佛山“最富”博物馆

南方⁺ 记者

4月28日,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畔,历经打磨的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营运,约4200件/套货币类藏品让人一饱眼福。

据了解,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为5500平方米,是南海区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合作共建模式的优质成果,也为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区再造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活动现场。廖明璨 摄

活动现场。廖明璨 摄

“博物馆之城”再添强将

据公开资料显示,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于2018年成立,开馆迄今共接待观众约200万人次,并取得了全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排名第7、全省非国有博物馆珍贵文物数量排名第3的优秀成绩。

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众多,文物体系完整,具有鲜明的金融主题特色,其中涵盖中国历代古钱、古钞、民国各类货币、红色政权货币以及各种债券、股票等,共计一万二千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34件/套,一级文物74件/套。

目前,新馆共设置《商贸之本:货币与商业展览》《风云之荡:民国货币与金融展览》《固本之源:红色货币与金融展览》《南粤之萃:广东货币与金融展览》四个基本陈列展览,展出货币类文物近4200件/套。此外,在馆内还同步启动了“水上南海之海上银珠,千年艺脉”主题展览,展出了相当规模的海上精品银器。

馆内展品。廖明璨 摄

馆内展品。廖明璨 摄

“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新馆的建成,是佛山市南海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钱币博物馆周卫荣馆长认为,新馆开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透过它,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金融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历经打磨的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营运。廖明璨 摄

历经打磨的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营运。廖明璨 摄

2017年,佛山市提出要打造“博物馆之城”,南海率五区之先制定《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8年,南海又出台全国首创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吸引全国高品质藏家参与南海区非国有博物馆建设。

南海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表示,当前,南海正深入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全面启动“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明确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凸显岭南广府文化核心起源地魅力。

文博助力“水上南海”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截至目前,南海区建成博物馆10家,规模和质量全省领先。其中,南海非国有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共479件/套,约占全省40%;馆藏珍贵文物共918件/套,位列全省非国有博物馆馆藏数第一。

就在一天前,《“水上南海”以水为脉、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通过“水上南海”建设,南海要贯通历史、未来,走好城产人文融合发展之路,同时要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精心打造水城共荣示范标杆。

接下来,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将联结广东大观博物馆、魁星阁以及南海文化中心、南海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共同构筑千灯湖中央活力区人文高地,全面融入南海区“水生态”“水交通”“水经济”“水生活”“水人文”的战略版图,以文博力量赋能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发展,支撑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丁方忠表示,将积极策划各类文博活动、活化文博IP,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博盛宴,感受深厚的历史魅力,努力把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金融类博物馆、传播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窗口、展现城市形象的人文地标。


■ 打卡指南

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简介

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金融科技创新高地——广东金融高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特别在南海区政府的推动下,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成为我省政府与社会按国家级标准合作共建的首座非国有博物馆,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

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众多,文物体系完整,具有鲜明的金融主题目特色。涵盖中国历代古钱、古钞、民国各类货币、红色政权货币以及各种债券、股票等,共计一万二千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34件/套,一级文物74件/套。 解读史实,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本馆以收藏文物的时代脉络设置了——《商贸之本:货币与商业展览》《风云之荡:民国货币与金融展览》《固本之源:红色货币与金融展览》《南粤之萃:广东货币与金融展览》四大主题展览。

馆内展品。廖明璨 摄

馆内展品。廖明璨 摄

商贸之本:货币与商业展览

“商贸之本”展有先秦货币、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制钱模范、机制币、金币、纪念币、元明古钞、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大清银行兑换券、清代地方官银钱号纸币、清代华资商业银行纸币、清代外国银行纸币及清代私钞、债券、股票等1000多件藏品,多角度地向观众讲述了中国货币与商业的发展历史。

其中不乏至元通行宝钞、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咸丰三年户部官票壹两(天字号)、大清银行兑换券试色样票、湖北官钱局双头像、银两票等珍罕藏品。

镇馆之宝——大明中书省造宝钞。廖明璨 摄

镇馆之宝——大明中书省造宝钞。廖明璨 摄

由商周到大清,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货币的发展始终保持着本土文化特色,形成了区别于西方而自成一体的货币发展体系,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

风云之荡:民国货币与金融展览

风云之荡,本篇用近1500平方米空间,展示出民国时期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华资商业银行、地方省市银行、外资银行、日伪银行以及民国各类军用票券、金融票证、民间私钞等2000余件藏品。如大清银行改中国银行李像兑换券、中国银行袁世凯像双狮共和纪念兑换券、中央银行(红牌坊)、新疆省银行陆拾亿圆、江苏银行兑换券样票等珍贵纸币。

民国时期,军阀、列强、资本家群雄割据,各方势力纷纷开办银行、发行纸币,短暂的38年时间,仅官方发行的纸币就高达三千多种,从数量到面额都十分令人惊叹,为观众呈现了民国时期金融动荡的变幻风云。

馆内“民国风情街”。廖明璨 摄

馆内“民国风情街”。廖明璨 摄

固本之源:红色货币与金融展览

“固本之源”,用苏维埃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发行的近1000件红色货币,重点展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陕甘宁银行纸币、北海银行纸币、南方人民银行纸币、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套人民币大全套等珍稀藏品。

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国计民生为本,稳定推行国家金融制度,用人民币领导国家金融事业,开天辟地地终结了明、清至民国近600年时间各自为政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不断发展壮大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南粤之萃:广东货币与金融展览

“南粤之萃”,以广东官银钱局、广东大信银行、中宣统元年广东交通银行、广东银行有限公司等200余件藏品,以广东钞票上的名人、风景、商业状况等元素,采用现代新媒体等手段,展现了广东金融古今变化和取得的各项成就。

【撰文】肖莎莎 赵越 南宣

【图片】廖明璨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