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吴华先“调皮”的艺术之路,感受诗意的“设计素描”

南方都市报
+订阅

日前,“抱朴求新——吴华先艺术回顾展”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举行。93岁的吴华先说,我在1956年初入美院之时,胡一川老院长在一次大会上讲过一席话“做人要老实,搞艺术要调皮。”两句话富有哲理又相辅相成,影响了我的一生艺术之路。

在研讨会上,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潘行健说,他的《“三八号”丰收》大家印象很深,在那个年代我也出过海,所以我看到吴华先的画特别亲切,他的画会想起当年的社会生活,很亲切的回忆,他的画在“文革”前美院教学成果中是不可缺少的。他的“设计素描”很特别,在我们这代里有他这样的转型,而且转型那么成功、有影响的真的不多。吴华先整个艺术面貌很开放,什么形式都尝试过,一直到晚年搞素描。速写既是他的起点,又是其贯彻一生艺术实践很大的特点。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恽圻苍说,他看起来老老实实,但是艺术上一直有想法,是有追求的人,画风景不是一个简单面对对象就写生画下来,是力求在风景里面有他自己的感受和艺术表现。胡一川院长说的那句话“做人老实,画画调皮”,实际上他基本状况就是这样。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说,我们以前讲设计就是设计、绘画就是绘画,吴老师的“设计素描”仍然可以体现一种诗意,不是弄成像现在说的就是设计效果图,坚硬的图纸概念,还是有一种情感在里面的。和现在很多电脑做的效果图,或者是手工绘制的很机械化的图纸是不一样的。当然,他也尝试电脑的数字绘画,但不管媒介怎么变、画种怎么变,他还是保持那种诗意的关系。

即日至5月10日,抱朴求新——吴华先艺术回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2、3号展厅举行,向公众呈现吴华先丰富的艺术探索之路。展览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展示吴华先的油画、水粉、丙烯、数字板绘创作和速写、素描创作,涵盖了其学生时代、教学时期,及从美院离休后至今的创作时期。

吴华先的艺术之路

吴华先早年在武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中南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士生活》杂志社担任编辑工作。1956年,他考入中南美专油画系,就读过程中随校南迁广州,毕业后留校耕耘数十载。1960年,在尹国良先生的指导下,吴华先绘制了毕业创作《“三八号”的丰收》。这件刻画海南女渔民捕获海鱼的激动瞬间的作品,不仅是对女性劳动者的歌颂,也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人文现实的生动展现,成了新中国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几十年来,吴华先都致力于探讨绘画的表现力问题,1989年,他创作的《瀚海绿洲》和《柳堤春晓》同时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其中《瀚海绿洲》荣获铜奖。

1970年,原在广美附中任教的吴华先被调任至工艺系,成为绘画基础课教研室主任。1980年初,恰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浪潮,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引入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的教学大纲,开始改革过往以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为主的素描教学方式,吴华先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环境,吴华先不断钻研,积极寻求符合设计专业的教学道路与方法。这期间,他翻阅和参考了大量有关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书籍,结合广美设计专业的实际环境,率先提出“设计素描”一词。

1982年,吴华先跟随高永坚先生和尹定邦先生,赴北京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在会上作“设计素描”的相关发言。随后,他以锐意求新之心,翻译出版了《设计素描——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基础教学大纲》一书,在全国美术院校中掀起一阵波澜。

近年来,已耄耋之年的吴华先也并无搁置艺术创作,而是一直秉持其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接受新兴事物,开始摸索新时代下的艺术创作方式——数字板绘。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