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广州文化馆新馆,赴一场“影响世界的中国茶”之约

南方⁺ 记者

4月23日,“茶和天下兴——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系列展示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揭幕。本次活动以茶为媒融入生态理念、健康知识、和美目标,展示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及全世界中国茶最大集散地的文化底涵,探寻着海丝文化历久弥新的当代表达。

活动由主展览及茶艺展示、体验课、雅集、讲座、沙龙等许多配套活动结合展览空间展开,该系列活动将持续到6月30日。

打造流动感十足的茶文化空间

展示系列活动巧妙利用了广州市新文化馆园林式馆舍典雅而多变的空间,展览空间运用传统庭院营造手法,以一系列风格各异却又彼此呼应的茶文化空间设计,再现茶与自然融合,茶与道生的传统文化之美。

广府园的主展区序厅以“一叶渡沧海”为设计理念,通过牡丹、绿竹、隔窗等元素营造出“富贵长春”意象,配合“茶和天下兴”主题视觉形象,阐释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彰显“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等价值理念。  

展览第一个板块以“南方有嘉木”为主题,选取曾远渡重洋 、跨越国度、对海外有深远影响的主要茶类,包括绿茶中的苏州碧螺春,红茶中的福建坦洋工夫茶,黑茶中的四川雅安南路边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青茶中的潮州乌龙茶、黄茶中的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另外融入广东凉茶、潮汕工夫茶、广府饮茶习俗等项目,于各个空间进行展览展示。

展览中的“广府饮茶习俗”展示区域,借助广式家具、早茶桌、茶点、茶器等共同打造了活态的“得闲饮茶”饮早茶空间,直观地呈现了广州茶文化表达与形式。

“道广州,必言凉茶”,展览中的“凉茶”更是极具岭南特色。

展览以广州大街小巷遍布的凉茶铺为蓝本,让人仿佛置身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展览更是从凉茶的概念、发源、功效、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娓娓道来何为凉茶,为何要饮用凉茶的缘由。

探讨茶文化未来可能,百余场活动贯穿全程

展览第二板块 “人在草木间”,围绕“岁月陈香”“云气茶涧”“趣叹茶吧”三大主题,全方位呈现茶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

第一展区以“岁月陈香”为主题,突出陈皮茶生活样貌。重点展现陈皮茶的品饮功效,用不同的花艺植被组合与不同的茶品陈设来展现岭南不同的季节特点,将岭南三宝之首陈皮的四季生长周期过程融入其中。

第二展区以“云气茶涧”为主题,呈现年轻派茶生活主张。选择爆款茶饮“云气茶”作为设计元素,呈现了轻松愉悦的“云气茶涧”快闪店空间氛围。以绿茶、茉莉花、薄荷、淡竹叶等植物元素蔓延室内,搭配时尚便捷茶周边,以全新形态输出时尚喝茶方式。

第三展区以“趣叹茶吧”为主题,结合多元化生活方式,营造了“和你趣叹早茶”“山野间趣叹早茶”“异想未来趣叹早茶”,三个沉浸式空间场景,趣味演绎广府早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解锁早茶文化新姿势,同时展现未来叹早茶的多元可能性。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孙冬宁作为总策展人。他以“茶和天下兴”为策展主题,重点展现了茶作为影响世界的中国产品和中国符号,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也展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与茶的密切关联。

活动期间,还在各个茶空间内融入传承人技艺展示,以及古琴、昆曲、粤曲、广东音乐等展演活动,配合茶空间主题,使观众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维度充分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展示活动期间,将结合展览内容开展系列活动,包括 “茶事进行时”沙龙、“茶说中国好”讲座、“茶的打开方式”体验课、“茶的美好生活”雅集几大系列活动,邀请知名茶事名家和茶文化从业者,从茶生产、茶美学、茶教育、茶产业、茶科技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广大市民朋友得以在家门口尽叹中国茶。

未来,广州市文化馆还将继续推出“影响世界的中国非遗”系列主题活动,打造一个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全新平台,将文化注入生活,以生活孕育文化,让那些熠熠闪光的文化符号在广州这座迷人的城市中得到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

附件:六大茶类展区一览

青茶区

选取潮州单丛茶进行展示。潮州单丛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明嘉靖《潮州府志》,其香型丰富,主要有蜜兰香、芝兰香、黄栀香、桂花香、杏仁香、夜来香等。冲泡方法在清代已有规范。潮州工夫茶的分布以潮州为中心,辐射整个潮汕地区,在东南亚等地也有较强的影响力。它以“七义一心”为茶道准则,所谓“立七义一心以尽道”。展区以独立设计师创作的茶家具、传统书画搭配瓶花陈设,邀请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人进行茶艺演绎,落地隔断上“凤凰”二字点明了地理特征,营造出诗意的情境。

绿茶区

选取苏州碧螺春进行展示。史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碧螺春”之名则是在1699年由清康熙帝钦定。展区营造了江南韵味的苏州园林风格,配合“精、细、雅、洁”的苏绣作品,线条优美的苏作家具,结合影像、诗词、书法等元素,尽现“苏州造物”与茶的浑融。展览邀请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杀青环节和绿茶冲泡技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碧螺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魅力。

黑茶区

选取广西六堡茶、四川南路边茶、云南普洱茶进行展示。作为享誉中外的广西茶种,六堡茶远在南北朝时已有生产,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在南洋成为华侨最青睐的茶。六堡茶沿六堡河、东安江、贺江到广东封开,沿西江、珠江到广州、香港,海运到东南亚,成就了“茶船古道”。展区设计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利用六堡茶山的天然原生山泥附着于展墙;展厅中间亚克力制作的展台与自然墙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预示着来自新时代的“声音”;展台底部用六堡茶山泥制作山形艺术装置,山体之上呈现了六堡茶和六堡茶器。六堡茶器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吴昊宇副教授带领团队研发。

黄茶区

选取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展示。君山银针属于轻发酵茶,唐起成为宫廷贡品。展览借由刘禹锡《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为场景构想,通过波纹镜面、芦苇、君山岛等布景方式以虚造实,展现洞庭湖的自然风光,还原君山银针产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借“以物为实,空间为虚,游湖为境”的概念,以诗词、图文、影像、品饮,结合灯光、观赏、互动等方式,将君山银针制茶技艺巧妙地融合在场景之中。通过对君山岛地形切割,传承人煮茶的情景再现,将游湖为境的空间畅想和“人在草木中”的主题结合,把生活流露于空间之中,回归生活的本质。

红茶区

主角是福建坦洋工夫茶。相传,清咸丰年间,坦洋村茶人以“坦洋菜茶”为原料,创制成功“坦洋工夫”红茶。从1880年到1936年,平均每年出口的坦洋工夫茶多达1万多担。该茶经广州运销至西欧,成为皇室贵族青睐的下午茶。展览以茶为线索,讲述“一片绿叶富一方”的奋斗故事。展厅内复原了坦洋村时20世纪90年代的景象,并选取“三抖、三选”技艺流程进行展示,使观众置身其中,感受到“茶中自有真功夫”。  

【南方+记者】洪钰敏

编辑 梅雅玲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