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铅门缓缓关闭,一场平常又充满挑战的心脏介入手术随即开始。
57岁的刘姨平躺在手术台上,X射线穿过身体,复杂的血管网投射在显示屏上,深浅交错的线条交织成抽象的水墨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张永光一眼识别出危险所在——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完全闭塞,远端出现大量血栓。更凶险的是,动脉内膜出现撕裂,血液挤进血管壁中间形成假腔,如不尽快恢复血流,将造成动脉破裂、心包积液等,患者可能迅速死亡。
突然,命悬一线的刘姨出现室颤,心脏骤停。张永光面不改色,迅速指挥抢救,待恢复心跳后,他稳住呼吸,手指轻轻捻动,操纵一根比头发还细的导丝从患者股动脉逆流而上,打通闭塞处,抽走血栓,找到血管真腔并植入支架。血流恢复的那一刻,刘姨化险为夷。
作为中国首批120急救医生,张永光已经跨越过无数这样的惊险时刻。从业29年来,他熟练运用冠心病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术等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在心脏禁区的方寸之地穿针引线,为数千名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01
勇闯心脏禁区
冠状动脉分布在心脏表面,承担着为人体发动机供能的重要任务。一旦发生堵塞将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抢救时间以秒计算。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心血管介入治疗将战场搬进血管内,让绣花针替代柳叶刀,实现精准、高效救治,帮助患者一次次跑赢死神。
这项技术堪称在跳动的心脏上绣花,专业、冷静、耐心缺一不可。张永光是我国较早一批熟练运用的人。
85岁的张奶奶是其高超技艺的受惠者。2021年冬天,老人突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供血的主要动脉完全闭塞,还出现大量血栓,入院时已低血压休克,生命垂危。横亘在抢救之前的难关,还有超过10年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史,老人的血管迂曲且严重钙化,失去了弹性。
“钙化部分像牙齿那么硬,血管壁却非常脆。”张永光说,这种情况下,常规扩张手法难以开展,稍微用力还可能引发动脉夹层、穿孔、破裂等危险情况。
但他不肯放弃,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搏一搏,“手术操作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但放弃就意味着死亡。”。
穿着30斤重的铅衣,单腿支撑着身体的重量,另一条腿控制着X光辅助,手上的动作细微而缓慢……他从最细的导丝开始尝试,并连续使用扩张球囊、切割球囊,一点点拓宽血流通道。经过数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打通闭塞,成功植入支架。
术后,在张永光的帮助下,这位高龄老人还逐一战胜了心衰、感染性休克等致命并发症,顺利出院。转眼一年过去,张奶奶前来复诊,各项检查结果良好。
看着笑容灿烂的张奶奶,张永光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为了让更多人享有这份喜悦,一向温和的他在关键时刻总是格外果断、执着,频频创造生命奇迹。
临床数据显示,心脏骤停每增加1分钟,存活率就会降低7%~10%。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心脏复苏持续30~60分钟仍然没有生命体征恢复迹象,医学上即视作抢救无效,可宣布临床死亡。但在张永光的抢救经历中,有两位患者心脏停跳3个小时仍被救回,并且没有明显并发症。
赵生是其中一例。他在体检时心脏骤停,被送往急诊室抢救,2个多小时过去了,使用了各种手段都没有恢复生命迹象。“这位患者只有30多岁,又是家中顶梁柱,实在不忍放弃。”张永光说,他决定采用非常规治疗方案——心肺复苏中使用静脉溶栓,并保持按压直到药物起效。半小时后,奇迹出现了,患者恢复了心跳。随后,张永光又通过介入手术帮他打通了血管,不久后赵生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另一位年轻的心脏骤停患者同样得益于张永光的坚持。他第一时间为患者做心肺复苏,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抢救3个小时,生命迹象奇迹般恢复,患者两周后出院。“唯一的后遗症就是不敢倒着走。”他笑着说。
尽可能减少后遗症,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是张永光一直坚持的。
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城市相继成立120急救中心,张永光成为当地第一批120急救医生,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抢救经验,也形成了临危不乱的性格。在各类突发状况下,他总能迅速找到最高效的治疗手段。
为了确保救治质量,张永光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他有一个坚持了20多年的习惯,无论忙到多晚,睡前他都会在脑海中回放一遍当天的手术,反思可以改进的地方。他还喜欢收集其他专家的手术视频反复琢磨,取长补短。
因为技术娴熟,动作顺畅丝滑,他打通一条完全急性闭塞的血管往往仅需20分钟,每每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而且,在他的手下,尖锐的金属导丝在心脏周围灵活游离,几乎不留下痕迹,对患者的手术伤害也降至最低。
80岁的王奶奶发生左主干急性闭塞,这条血管负责心脏三分之二的血流,一旦堵塞几秒钟就会致命。得益于张永光的精湛技术,她不仅保住了生命,术后恢复也表现良好;57岁的杨叔第二次因急性心梗入院抢救,张永光仅用1小时便清理好原冠状动脉支架段内血栓,并植入新的支架。
握着打开生命通道的钥匙,张永光时刻准备与死神斗智斗勇,并屡战屡胜。
▲张永光为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脉支架植入手术
02
干一行,精一行
如此为患者全力以赴的张永光,最初的梦想并不是学医。
“我小时候想当兵,长大想当工程师,从来没有考虑过做医生。”他回忆。1989年他高考发挥失常,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河北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他考虑过复读,但家庭条件有限,一番挣扎后还是决定学医。
迈入大学后,对医学有了一定了解,他很快锁定目标——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为了这个新理想,他一头扎进医学海洋,每天清晨6点出门学习,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光转瞬即逝,1994年张永光本科毕业,刚好赶上国家取消分配工作的制度,他因此成为第一批投简历找工作的大学生。
彼时大型医院数量有限,竞争激烈,他怀揣梦想一路奔波,从石家庄找到唐山,最终选择了当时发展较好的唐山弘慈医院(原唐钢医院),并被分配到心内科,当时被认为是最忙最累的专科。
人生频频走向意料之外的方向,张永光却从不气馁,反而一次次证明,无论被无形的手推向何处,他都能稳稳扎根,茁壮成长。“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只要能把患者治好,在哪儿都能干出一片天地。”他笑道。
他这样想,也这样做。在唐钢医院,高年资的医生惊喜地发现,这位憨厚腼腆的年轻人不仅基本功相当扎实,还心思细腻、勤奋主动,每项工作都能做到几乎让所有人满意。仅仅一周,他便因专业突出拿到了医院特批的处方权。
柳暗花明,幸运的是我国的心血管专业此时也张开怀抱迎接冠脉介入治疗技术——虽然不拿柳叶刀,但同样是做手术,这让张永光心中再起涟漪,决定通过考研提升,成为一个会做手术的内科医生。
1999年,在繁忙的工作中,仅复习了20天的他,考上现华北理工大学医学部。第二年,研究生学习进入临床实践环节,他得以进入中国第一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跟着心血管专家杨跃进、乔树宾做手术。
“他们是心内科冠脉介入手术的先行者,不仅技术精湛,做事风格也非常严谨,对待患者更是一片真心。”张永光回忆道,两位教授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至今。
学习刻苦的张永光也给教授们留下深刻印象。2003年,刚结束抗击非典战斗的张永光,忽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好消息——乔树宾教授再次邀请他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专门进修介入医学,学习桡动脉穿刺下冠心病介入治疗。相比股动脉穿刺,新术式不仅创伤小,患者术后即可下地活动,血管并发症也明显减少。
“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医院能开展这项技术。”张永光回忆说,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他没让教授失望,很快成为国内少数掌握这一新技术的医生。
同批进修的有一位来自广东佛山某老牌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其对张永光的印象深刻,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从华北到岭南,纵跨2000多公里,但南方是一片改革热土,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考虑良久,欣然前往。
2011年,医院决定进一步发展心内科,选派骨干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进修一年。有人担心影响晋升,默默放弃,张永光却主动报名,并因此加入葛均波院士的手术小组,学习更先进的技术。
此后一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做至少10台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凌晨,射线一“吃”就是一整天,铅衣下的手术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体力值狂掉的同时,经验值狂飙。回到原单位后,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他毫无争议地被提拔为科室主任。
▲张永光带队进行教学查房
张永光始终把医术视作安身立命之本,人生也由此走向更大的舞台,先后在三家三甲医院担任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2018年,他加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担任心内科主任,迅速把综合实力全院倒数的心内科带到前列,介入手术很快突破1000台,连续两年荣获广东医院心血管最强科室。
与此同时,他还陆续担任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分会常委等职务,在全省乃至全国积极推广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
和自己的老师一样,他也热衷于传承技艺,从不藏私。仅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几年里,就手把手地带出了5位可独立开展手术的青年医生。
03
守住患者的利益
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张永光一开始完全听不懂粤语,经常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和患者交流,或者找同事帮忙翻译。为了拉近医患距离,他专门学习白话、泡茶等广东文化习俗,现在已经能跟阿婆阿公谈笑风生。
“患者大老远来找你,不要让他们失望。”张永光说。在科室管理上,他一向温和待人,但看到医务人员对患者服务不好、态度不好,他会立刻变脸。
一次,有位患者因急性心梗入院,他要求每天做心电图,值班医生认为患者状态好转便擅自停了检查,他发了火,强调这样做的严重性。此后,科室医生对待病人都更加细心谨慎了。
一切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这是张永光要求的,也是身体力行的。
同事彭勋潜回忆,2022年大年二十九,一位40多岁的患者突发急性心梗入院,完成支架手术后出现严重心衰,当时张永光已经回河北老家过年了,知道后全程线上指导,还提前结束休假,赶回了医院。“在张主任的悉心治疗下,这位患者不久便康复出院。”
不少患者对他十分感激,通过各种方式表示感谢。几句感激的话,张永光会笑纳,但如果是物质表达,他则坚决不收。
有一次,一位阿伯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饱受胸痛胸闷折磨,在北京、广州多家医院就诊无果,辗转找到张永光,很快便完成了手术。术后,阿伯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为表达感激,坚持要赠送一辆宝马轿车。张永光坚决拒绝,甚至远远看到阿伯就躲着走,躲了一个多月,才让阿伯彻底打消念头。
不仅如此,他还在科室里明确规定,无论是谁收红包,必作离职处理。有时善意的拒绝也需要技巧,一些外地患者远道而来,看到医生不愿收红包,心里总不踏实。张永光就会假意收下,转身帮患者交了住院费。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他还会主动争取补贴,为患者减轻负担,甚至自己垫付。
岭南春早,刚刚迈入3月,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大院的木棉花已开满枝头。看着窗外的一片春光,张永光心情大好。更令他开心的是,疫情结束了,不久前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患者也都基本康复,准备出院了。
一直以来,他都发自内心地为每一位患者重归生活而感动。为此,他日夜磨枪砺剑,时刻准备为生命而战。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
记者 | 陈湘婷
编辑 | 程橙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