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东坡先生在1000多年前写的诗句至今仍广为传诵。
广东是适栽地域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优良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科研实力最强、连片种植面积最大、最先出台荔枝产业保护条例、古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目前,全省荔枝生产面积约410万亩,年均产量131万吨。我省荔枝种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一。
省农业农村厅的分析认为,今年以来,气候温度适宜,荔枝扬花情况良好,成化率高达85%以上,预计又是一个产量中大年份。
小荔枝已成富民大产业
种子是农业的基石,荔枝产业亦是如此。
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藏着一座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这里保存着700多份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其中就包括“仙进奉”“凤山红灯笼”“红绣球”“赛糯”“离娘香”等荔枝新品种。
全省荔枝产业基本形成三个明显的优势集聚区,分别是:粤西早中熟荔枝优势区,以茂名高州、湛江廉江为中心,面积约为210万亩,主要栽种白糖罂、妃子笑、双肩玉荷包、鸡嘴荔等;粤东中迟熟荔枝优势区,以揭阳惠来、汕尾海陆丰为主,面积约为55万亩,主要种植黑叶、怀枝、桂味、凤山红灯笼等;珠三角晚熟荔枝优势区,以广州、东莞为中心,面积约80万亩,主要种植糯米糍、桂味、挂绿等。
近年来,面向产业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并推广了一批适应性广、特色明显的优质荔枝新品种,推动全省荔枝优质品种占比逐年提升,优质特早熟、特晚熟荔枝供应明显增加,鲜果供应周期显著拉长,为果农田头售价持续走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荔枝种植技术方面的突破,也为荔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强力的技术团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下,针对性地开发出一系列高效的荔枝种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荔枝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全省的荔枝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专业培训、现场技术指导让荔农在荔枝保产量、提品质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来自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建光对此深有感触,他与该所多名专家从2016年开始固定在茂名电白的一个家庭农场开展新技术培训,至今坚持了7年。
荔枝秋梢培养、控梢促花、促进花穗萌芽、壮花保果、采收期管理……在荔枝生长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研究所都会举办培训,“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听到这几年每次都有一两百人听,这几年有电白、高州、廉江、化州甚至周边阳江、江门等地的荔枝种植大户都来听。”李建光说。
所谓荔枝“大小年”,即相邻两年一年高产,一年低产的现象。往年这一现象成为困扰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难题,近年来,这一难题在广东得到破解。
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评价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荔枝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主任欧良喜看来,克服荔枝“大小年”,要做到五点:一是整形修剪,二是杀梢但不控梢,三是针对桂味这个品种,做到不脱小叶,保留带叶子花,四要注重树干环割的时间,五是加强喷灌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上述努力,加上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宣讲与示范,产量不足的“荔枝小年”自2019年之后就再没出现过。
“我们的荔枝不愁卖,但是价格会根据大小年波动。荔枝大年不好卖,例如黑叶这个品种,王老吉这样的大企业进来做荔枝深加工产品,就多了个销售的路子,而妃子笑、仙进奉、白糖罂等品种,可以卖到20多块钱一斤。”高州根子柏桥创意园院长林常珍说,村里大力发展荔枝产业,如今全村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1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
荔枝产业发展屡破难题
相关数据显示,我省荔枝产业一产产值高达150亿元以上,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全省有80多个县(市、区)种植荔枝,栽培面积10万亩以上的地级市有9个,面积1.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47个。荔枝品种超过100个,传统品种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黑叶、怀枝、白糖罂等。
一产是根基,需做牢做稳,然而,仅靠一产,产业很难振兴,如何延长产业链?广东给出的破题思路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破解加工难题,增加产业附加值,让荔农更加“从容”;挖掘荔枝文化,做活三产,让荔枝产值实现“倍增”。
在破解加工难题方面,广药王老吉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积极成效。根据省里的部署,2021年,广药王老吉承担起助力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的任务,积极研究开发荔枝饮料等新品,振兴广东荔枝品牌。
与此同时,政媒企也多方携手,共推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如2022年1月,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南方日报社、广药集团、广东荔枝跨县集群产业园共同承办了首届冬季荔枝产业大会,会上与会嘉宾一起为广东荔枝产业建言献策,助力广东荔枝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共商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满足消费健康需求升级,带动荔枝产业价值升级。
为进一步拓宽荔枝产业发展之路,在茂名市政府与广药王老吉的紧密合作下,王老吉建设全国最大荔枝饮料生产基地——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并于去年5月正式投产。它以荔枝原浆及荔枝灌装饮料生产加工为主,整个生产基地年规划产能900万箱,是目前全国最大荔枝饮料生产基地,拥有全国唯一能加工荔枝清汁的生产线,填补国内荔枝加工技术空白,每年可解决大量荔枝销售问题,进一步延长荔枝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投产即将满一年,产业链条延伸在持续。 “荔小吉上市第一年,市场反馈良好,已成为广东荔枝深加工产业龙头品牌。” 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荔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敏说,在去年首届冬季荔枝产业大会发布的18款荔小吉系列新品的基础上,今年2月王老吉又发布了2款荔小吉新品,将进一步满足消费健康需求升级、带动产业价值升级。
往年,荔枝高产则价低难卖,荔枝地产则价高难买。近年来,通过加大品牌带动与市场宣传力度,荔枝销售克服了大年丰产卖难的因素,实现产量与效益双丰收。
这有赖于广东的“制胜法宝”——“12221”市场体系,这一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产品推广行动,将市场挺在生产前面,做到生产和市场“两手抓、两手硬”,有效解决了产销不紧密、供需关系不平衡、利益联结不稳定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省现有荔枝区域公用品牌14个,荔枝类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6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2家,广东名牌产品28个,3个荔枝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14个荔枝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农村“土特产”的广阔前景
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土特产”得以迅速进入城市市场。由于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农村“土特产”在市场上备受欢迎。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土特产”得以通过电商平台触达消费者,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机会,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那么,广东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有哪些优势?在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看来,广东有五大优势,一是具有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和优良的水土资源条件,二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有生物资源优势。三是作为人口大省,广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有地区人口消费基础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又是国内商品消费量和创新能力最集聚地区之一。四是社会经济整体经济实力强,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撑。五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良种率95%以上,农业发展由要素依赖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制造业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说,企业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动荔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速,全力推进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广东传统的“土特产”,荔枝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而备受消费者喜爱。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平台支撑下,越来越多品种优、品质高的荔枝走出山沟沟、走出广东、走向世界,而持续创新的荔枝深加工产品,不仅可以延长荔枝的保质期,也能提高荔枝的附加值,将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拓宽荔枝的市场渠道。
【记者】黄进 陈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