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强,深圳担当①|深港脑院:深港携手,探索生命科学“终极疆域”

南方⁺ 记者

进入栏目>>> 科技自强 深圳担当

【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近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打造国家级战略平台,各类创新载体超3000家。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科技自强,深圳担当”系列报道,以走访调研形式,深入报道深圳科研机构切实扛起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圳责任的做法,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大潮的思考。

4月27日,深圳光明科学城,以“创想”“起航”“逐梦”为年度主题词的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在主论坛作主题演讲。

鲜为大众所知的是,叶玉如院士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展开合作,并担任2019年成立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名誉院长。

深港脑院成立于2019年,是首家深港两地共同建设的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

“4年多来,深港脑院团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的SCI论文已超500篇,牵头建设的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首创‘科学+资源共享+资本’深度融合模式与‘拎脑入住’综合转化模式,已引进、孵化并服务产业化项目40余个,估值超百亿元。”

深港脑院院长、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短期能看到的成果相比,深港脑院尤为注重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长期科技赋能,希望在粤港澳合作等方面探索出新模式,形成协同攻关合力,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港脑院院长、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

需求牵引

深港五机构协同发力未来产业

脑科学被誉为人类科学研究的“终极疆域”,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焦点,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重大研究领域。深圳2022年出台的“20+8”政策,也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深港脑院是深圳市布局的基础研究机构之一,也是首家深港两地共同建设的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2019年,该院由深圳先进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牵头建设,其他共建单位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深港脑院由深港两地五机构建立。

据王立平介绍,深圳先进院早在2013年就与叶玉如院士团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方向展开合作,后共同提出建设深港脑院的建议。基于深港脑科学的多年合作,深港脑院在人才团队建设、重点项目布局、拓展国际合作、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产业化等工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面向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需求牵引的源头创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深港脑院的重要特色。

深圳先进院院长、深港脑院管理委员会主任樊建平曾表示,深圳先进院一直大力推动深港科技合作,面向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汇聚粤港澳大湾区科研与产业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深港科技合作新示范。

“脑科学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科学前沿性、交叉复杂性和技术引领性特征,在这个领域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一定要跨团队、跨区域共享技术、努力共享科技资源,让更多科研人员减少试错成本,才能缩小与国际最前沿水平的差距、扩大一些领先优势,才可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王立平说。

打造“拎脑入驻”模式

脑创中心吸引产业聚集

视觉感知和嗅觉能力下降是一些大脑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状。通过测试老人的视觉、嗅觉潜在障碍,或能提前5-8年发现疑似的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结合大脑认知训练,还可以延缓大脑退行性疾病发生。头上戴上一个设备,就能改善人的负性情绪,提升人脑在复杂多变环境下执行任务的能力?

走进位于茅洲河畔的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简称“脑创中心”),8层的建筑中既有科研人员,也有企业,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也近在咫尺。

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与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近在咫尺。

脑创中心是在深圳市和光明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建设的专业孵化平台,由深港脑院提供技术支撑和运营管理,打造了“拎脑入驻”型大脑产业培育基地,如今也成为深港脑院产业化的对外的一个窗口。

脑创中心如何解决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的大痼疾?

据悉,除了显而易见的技术源头创新优势,该中心具有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依托光明科学城,脑创中心可以配合政府各项专项政策扶持及优质产业空间,为创业企业降低创新成本。

脑创中心打造了“拎脑入驻”型产业培育基地。

该中心拥有创新资源优化整合优势,创业者不用出脑创中心,在楼内就能找到自己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团队同样可以无缝对接市场需求,找到可以承接技术成果的“下家”,形成成果转化;孵化项目足不出户,就有投资机构上门对接,项目方和投资方还可以享受脑创中心团队的专业“翻译”服务,让项目方说得清、投资人听得懂,实现科研机构、企业与科学家的资源共享。

据王立平介绍,脑创中心自2022年10月建成运营以来,已吸引超过30家企业落地光明区,引进、孵化、服务产业化项目40余个,累计估值超百亿元;近7万平方米的空间已全部满租,切实帮助多家入驻企业成功对接临床、客户、供应商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多项专业的科学验证与技术研发支持,成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有望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产业创新示范高地。

令人关注的是,距离脑创中心约20分钟车程,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脑设施”)已在科学设备设施安装调试阶段,将为科学研究与创新技术研发、环设施群未来产业生态圈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硬件条件支撑。

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调试阶段。

科技创新需整合资源实现“1+1>2”

王立平曾在欧洲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做过博士后研究,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20多年。他于深圳先进院建设初期就加入其中,被深圳浓厚的创新氛围感染,也见证了深圳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但科技创新不只是科研人员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如在好奇心培养、推进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要日益重视,让擅于一线执着源头创新的科学家获得更多认可,为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严谨治学能力的青少年群体建立“创新生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不同类型人才的共同努力,既要有一部分人去勇闯‘无人区’,开展从0到1的源头创新,也要有人开展从1到N的创新加速,还要有更庞大、坚实的底座,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新生态的构建,并提供更多后备人才。”王立平说,良好的创新生态需要各类人才、需要不同区域应该加强沟通、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近年来,深港脑院聚集了深港两地五家单位优势的脑科学研究力量,形成了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作攻关的70多个研究团队,总人员规模近1000人。该院还聚集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等11人,国家杰青、国家重点引进人才工程专家及“四青”人才等骨干49人。

此外,深港脑院还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深圳市脑科学学会,旨在以需求牵引的源头创新为指引,以“共享、创新、服务”为路径,疏通深圳脑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搭建学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

王立平表示,以脑科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正在成为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新平台,未来,深港脑院将进一步拓展与大湾区的科创资源和人才资源深度合作,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转化的双轮驱动,打造深港科技合作的新示范和脑科学领域的全球创新高地。

【策划】杨磊

【记者】马芳

【摄影】黄靖逵 朱洪波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