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严重!谨防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肠炎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白斑病、虾肝肠胞虫病

农财宝典
+订阅

开春以来,全国多个水产产区暴发越冬综合症,鱼价受病害影响而拉低,养殖户亏损惨重。

今年相关报道→

多条鱼压塘烂市,“鱼瘟”或全线暴发!广东、湖北、江苏部分塘口死亡率100%,养殖户惨不忍睹

华中“春季鱼瘟”来势汹汹,草鲫鲂鲌鮰黄颡……无一幸免!对症用药请记住这七点

开春细菌病高发,口服渔药“量效”平衡点在哪里?这些关键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陈昌福专栏

1吨料只能养出600斤鱼!饲料变差远不止于包产减少,“越冬综合症”的罪魁祸首也是它!| 陈昌福专栏

亏超2万元/亩!这条鱼大发病,又是饲料问题?!| 陈昌福专栏

警惕草鱼出血病!有养户损失5万斤!价格搁浅,回暖或等到端午节?| 大华农特约·中国草鱼价格指数

进入5月份,随着气温逐步升高,水产养殖又将面临新的考验,以下病防测报和措施仅供参考。

2023年5月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5月,随着“立夏”节气的到来,气温、水温将逐步升高,全国普遍进入生产旺季。根据近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2023年天气情况,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5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

病情预测

5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鲤浮肿病、柱状黄杆菌病、细菌性肠炎病、刺激隐核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对虾玻璃苗弧菌病、虾肝肠胞虫病等。

(一)鱼类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水温20℃~30℃时易发病。患病鱼出现鳃盖或鳍基出血,解剖查验常见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各草鱼主养区应重点防控。

2.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水温为10℃~33℃易发病。患病鱼体色发黑,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血为主要症状,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鳃丝肿胀,濒死鱼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各鲫主养区应重点防控。

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主要危害石斑鱼、鲈、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类,易发病水温为18℃~26℃。患病鱼厌食,出现体色发黑、头部出血、眼球浑浊外凸、鱼体畸形、间歇性乱窜打转、螺旋状或旋转式游动等症状。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应重点防控。

4.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水温20℃~27℃时易发病。病鱼游动缓慢,聚集在水面、边缘或池底,眼球凹陷,体表有溃疡、出血,皮下组织水肿,鳃部糜烂、溃疡。各鲤和锦鲤养殖区应重点防控。

5.柱状黄杆菌病:俗称“烂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该病在水温15℃以上易发生和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应引起全国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

6.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全国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应重点防控。

7.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一些养殖区域,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发疾病,应引起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

8.刺激隐核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鯵和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病鱼体表和鳃出现大量黏液、有许多小白点等症状,镜检小白点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福建、海南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9.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鲢、鳙、草鱼等,水温20℃~25℃时易发病。大量寄生时病鱼鳃盖难以闭合,鳃出血,鳃丝黏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全部或部分苍白色。全国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需重视。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甲壳类动物,发病水温为20℃~30℃。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病虾行动异常,甲壳上出现白点,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各虾蟹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发病水温16℃~32℃,对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对虾玻璃苗弧菌病:目前认为,该病是由携带新型高毒力致病基因的弧菌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对虾仔虾期的P5~P7阶段。发病个体空肠空胃、肝胰腺颜色变淡,幼体从头胸甲到腹节颜色变得通透和半透明(因此被称为“玻璃苗”)。华南、华东等地区需重点防控。

4.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水温为24℃~31℃。病虾出现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群体中体长差异大等症状。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防控措施

1.加强水质管理。注意改良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养殖期间,视天气、水温、摄食情况,每天适时开启增氧机,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监测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2.加强饲养管理。结合养殖场的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事先进行预防,做好水体的消毒工作。杜绝不合理的药物使用现象,养殖生产操作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3.关注天气变化。各地要密切关注暴雨等突发性天气变化,及时加固养殖设施。暴雨期间谨防池塘、网箱等水体缺氧。密切关注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采取投喂Vc等措施增强免疫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温、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4.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或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报告,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诊治,明确具体致病源后选择对症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可登录“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http://www.adds.org.cn),在“常见疾病”中查询,或通过“自助诊断”及“专家诊室”进行诊断或咨询。

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欢迎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