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水文化⑦∣东莞水乡文化(一)

东莞水务
2023-04-24 09:35
+订阅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水为师、以水为鉴的传统,用水、治水的“水利文明”悠久灿烂,水的哲学思想历久弥新,水的美学文学旷古不衰,细水长流中包含着高深莫测的智慧。下面让我们一同开启水文化探寻之旅,感悟中华水利辉煌文明史!

东莞水乡文化

东莞水乡,是东莞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特色,这里河涌交织,湖泊密布,为水乡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东莞水乡文化是东莞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现实的存在形态,特色水乡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东莞水乡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对于弘扬东莞本土文化、传承水乡传统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坑“卖身节”

卖,受雇之意;身者,劳力也。东坑农历二月初二“卖身节”,相传是出自清初东坑卢家的塘唇村,有一卢姓大户,因赶着清明之前开耕,选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个农产品“交易集市日”,在塘唇村围面前,贴出雇请耕田、养鸭、放牛等长短工的启事,效果显著,引得镇内外大户争相仿效,周边镇、邻里村自家没有田地的青壮年,在“二月初二”这天,大清早就来到塘唇村前,坐在水塘围篱上等待着雇主。他们往往是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一副农家壮汉打扮显示可以“出卖劳力”。自此相沿成习,这就是“卖身节”。

几经朝代更换和文化积淀,古镇东坑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传出了众多“遇仙”故事。传说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于是乎,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古镇东坑小河岸边和木桥两侧,农夫、商贾、财主、官宦云集,人山人海。直到傍晚别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品带回家,寓意“遇到了仙人,得到了指点”,带回新春好运。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天,已有400余年。

改革开放以来,“卖身节”一直体现着人们从物质生活需求到精神生活需求的演变。由于该节一直与“雨水”有关,历年来节日当天必定“半晴半雨”。水者财也,人皆向往之,故近年来,每逢“卖身节”那天,游人中的年轻男女,总爱在大街小巷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对射成趣而又互不怨骂,故游人又冠以“射水节”、“欢乐节”等美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东坑农历二月初二“卖身节”延续了岭南400多年的农耕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是赞美劳动、祈福快乐的节日。

二、东莞龙舟月

无论是“五月初一龙抬头,万江河上赛龙舟”的民谚,还是清代诗人罗瑞球“朱旗画楫蔽江下,潮走万江飞水马”的诗句,讲的都是东莞的赛龙舟盛景。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喜庆热闹。在《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中,明末清初屈大均还直言:“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农历初一到三十),乡乡有之。

旧时,岭南许多地区龙舟活动日均称为“龙舟景”,东莞水乡地区的龙舟景有趁景(游龙)和扒标(竞赛)之分。趁景即各地有龙舟的乡村,按当地自然地域、潮汐起落而约定俗成,在某固定日进行相互探访的龙舟活动场景,均需挑“好日”或良辰吉日。“景”即龙舟聚集的地方,聚集之日,各村镇龙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巡游(一般轮流在各乡镇举行,每天一景),旨在通过龙舟串门,联络亲朋世好的感情,寓意今年收成有个好兆头,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热身。每当此时,各式龙舟江面巡游,如同过盛大节日一般的热闹,让两岸市民大饱眼福。各龙船都装饰得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场面壮阔,热闹非凡。

赛龙舟在东莞市主要分布于东江沿岸的中堂、道滘等15个镇区及沿海的长安、虎门等4个镇区,少数山区则盛行旱地舞木龙、游木龙的习俗。每年东莞趁景和设标村镇多达数十个,农历五月初一万江第一景起,按照各乡镇、村落趁景和设标的时间,互让互利而定。故而,本地有民谣传唱“初一初二,万江、西塘陂;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旧时各景多有数十条龙船参加,但真正参加竞渡的一般只十余条,其路线绕万江金鳌洲塔三圈,比赛时间长达4-6小时,现多改为短途比赛,耗时只有过去的一半。夺标的镇村必定隆重庆祝,多邀请省港名班唱大戏(粤剧),甚至记入家族族谱以作纪念。

在东莞,尤其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的区域,河涌纵横交错,水网交错,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早在古代就与水与舟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舟文化,并以端午节节庆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作为龙舟之乡的东莞,龙舟文化既传承了我国龙舟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其中,“龙舟景”民俗活动的主要方式原是乡民约定俗成和带有自发性质,是历来沟通各镇各村、维系乡民情感的纽带。趁景日的安排,更是东莞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相处中,根据东莞水纹布局、潮汐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约定的习俗,颇具生活智慧与和谐之道。

龙舟文化是莞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经过挖掘、研究、提炼、传承、创新、利用等一系列系统工程,让其更好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服务当下,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让我们的文脉更加绵长,长得更加茁壮,才能苟日新、日日新,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资料来源:《东坑》报、东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