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江门 参加“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

江门文旅
+订阅

4月22日上午,由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及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主办的“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在我市新会茶坑村大礼堂举办。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现场。

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梁家后人梁忆冰、梁任又、梁红,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五邑大学等院校的文史专家和学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等参加活动。

韩景阳表示,梁启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学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齐聚先贤故里,追溯先生风范之源,研讨梁启超的一生与近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致辞。

梁启超孙女、梁思达女儿梁忆冰代表梁氏亲属发言,她阐述了对启超先生爱国强国等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少年、中国青年的鼓励和期待,向梁任公和他培养出的杰出儿女们表达了最深切的怀念之情。

△梁启超的孙女梁忆冰分享梁启超家教家风的感人故事。

作为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本次主题报告会是江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江门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全力打响“启超故里”文化品牌的具体体现。

陈冀代表江门市委、市政府对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梁家亲属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表示江门将更进一步发掘梁启超先生精神文化内涵,擦亮“启超故里”城市名片,让启超先生留给侨乡人民的精神宝藏穿越百年绽放出更大的时代光芒与现实力量。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为本次报告会致辞。

主题报告会及其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挖掘展示梁启超先生的文化精神内涵,缅怀他高尚的人格风范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主题报告会前,清华校友总会向我市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并举行揭幕仪式,以致敬景仰先贤,赓续传承清华校训精神。

△清华校友总会向江门市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

研究弘扬梁启超的思想和精神

是学术界不可推辞的责任

“当今时代,我们就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虽然已不再是梁启超先生所处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但梁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却有着很多超越时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深入研究和继承弘扬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学术界不可推辞的责任。”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在致辞中表示,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大家齐聚先贤故里,追溯梁启超先生思想风范之源,研讨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与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梁忆冰:

祖父的教育理念,“育人”是重中之重

在主题报告会上,梁启超的孙女梁忆冰作为亲属代表发言。

“祖父1929年去世,距离现在已经94个年头了。作为梁启超家族的第三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也没有亲耳聆听过他的教诲,但是我们从祖母和父辈们的言行教导中、从祖父著作的阅读思考中,逐渐体会到他的家庭教育对梁家后代的影响。”梁忆冰动情地讲述了祖父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在他的教育理念里,‘育人’是重中之重。他说,学生自修三大要义是为人、做事和做学问。为人的要义是‘反省克己’,做事的要义是‘精神集中’,做学问的要义是学以致用。”梁忆冰说,从前辈身上感受到那种压不垮的精神,无论境遇如何,前辈们总是乐观向上、爱国爱家,这是梁家馈赠给晚辈的一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交流、思想激荡

主题报告会精彩观点逐个看

4月22日上午,来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哲学系、历史系和校史研究室,五邑大学文学院的5位专家教授,围绕梁启超对中国现代史学贡献、梁启超与清华国学传统等内容作主题报告。当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五邑大学等院校的50余位文史专家和学者,围绕梁启超哲学、国学思想研究,梁启超与中华民族,梁启超与近代历史报刊学,梁启超文献手稿,梁启超与新会风云人物等多个议题展开学术讨论。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

梁启超是现代新儒学的

先知般的人物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作题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传统》的演讲。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是首个作报告的学者,他在《梁启超与清华国学传统》中论述了梁启超与清华大学、梁启超的“智育”与“德育”。“梁启超是最早将‘国学’一词带入中国学术界的学者。”陈壁生说,1902年8月,梁启超在日本谋创《国学报》,曾和黄遵宪函商:“《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诚非率尔遽能操觚。仆以为当以此作一《国学史》,公谓何如?”1920年梁启超在清华讲“国学小史”。

陈壁生比较了梁启超的国学与胡适的“整理国故”在古今中西关系、国学研究方法、背后的思想等三方面存在差别。“胡适完全把中西问题理解为古今问题,梁启超更偏向认为中西各有古今。”

陈壁生认为,在儒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梁启超是现代新儒学的先知般的人物,他确立了一个基本框架,即儒学无法为民族国家提供国家道德,而只能为国民个体提供个体道德。这一基本框架,成为现代新儒学理解儒学的基本框架。

清华大学校史馆教授刘惠莉:

梁启超赠学生王力大尺幅书法佳作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教授刘惠莉作题为《清华档案中的梁启超》的演讲。

清华大学校史馆刘惠莉教授作了《清华档案中的梁启超》报告。她从清华档案资料中,讲述了梁启超与清华的关系、学术刊物出版、国学研究院风潮、梁启超墨宝等内容。

清华国学院创办时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陈寅恪。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于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院。

2021年,王力先生的后代,将家中珍藏的梁启超先生为学生王力写的一副集句对联,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这是梁启超书法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大尺幅佳作。刘惠莉介绍,这副对联为“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写于1927年4月17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系教授戚学民:

梁启超首次以西方美学理论

来解释书法之美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戚学民作题为《梁启超<书法指导>简论》的演讲。

梁启超的书法一直以来为国人津津乐道。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戚学民教授作了《梁启超<书法指导>简论》的报告。

“梁启超认为书法是美术。他提出了四个理由: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个性的展示。这是首次以西方美学理论来解释书法之美,这四个方面在后世看来并非全然成立,但这是美学阐释理解书法艺术性,有极大的开创意义。”戚学民说。

清华大学国学院

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

梁启超与章太炎有何不同?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作题为《谈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的演讲。

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曾师事著名史学家钱穆逾二十载,研究领域涵括学术史、思想史、美学、文学批评与中西思想比较。

戴景贤教授作了题为《谈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的报告,从梁启超的学术转型、梁启超作为史学家的基本学术训练、梁启超所开启的史学议题与研究方法、梁启超对于新史学的期待、梁启超对近代史学的具体贡献,以及梁启超与章太炎的对比、梁启超对于钱穆的影响及两人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对比,实际上是史学性格与哲学性格、旁通之学与专精之学、融通宽和与精严不懈、世界史视野与民族史视野的对比。”戴景贤从四个方面,对比了梁启超与章太炎两位“泰山北斗”级国学大咖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江门梁启超研究会:

梁启超积极寻找中国出路

△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文现场讲解。

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是江门市社科联主管的社会团体,成立于2018年。会员主要由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梁启超与地方文化研究有兴趣的人员构成。研究会成立至今共召开了5次学会研讨会,出版4本学术专著,以及科研项目和论文若干,为梁启超研究和侨乡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对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做了全面细读分析,写作了《勘破一战危机后文明的反思与抉择》一文。该文从“梁启超对欧洲危机和前途的认识”“梁启超提出解决中国问题方案”“如何看待梁启超此时的中西文化观”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梁启超提出了全民政治、思想解放、社会主义等八方面内容。“有人说梁启超保守,其实他在寻找中国出路、实施救国强国方针时,不仅提出借鉴西方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与成果,还包含了不少对自己的反省,像缺乏个性独立、法治精神、批判精神、自治精神等。”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文说。 

江门:

全方位弘扬“启超文化”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作为启超先生故里,近年来,江门围绕发挥梁启超历史名人资源优势,用心呵护、擦亮“启超故里”文化品牌,扎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梁启超文化价值挖掘与弘扬工作,在江门市“十四五”规划、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持续推进,将该项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赋能侨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梁启超故居。梁佳欣 摄

“以文塑旅”,修缮启超故居,对茶坑村文化展陈进行提升,打造启超公园、命名启超大道,延续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梁启超文化产业园和生态旅游区建设;“以文为媒”,将每年5月定为“梁启超文化月”,在全市打造“无负今日书房”,让启超先生的精神文化价值融入城市景观、融入青少年教育;“以文搭台”,组建梁启超研究学会、启超家教家风宣讲团,成功打造“少年中国说”国际文化交流品牌,累计吸引50万粤港澳台及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根魂梦”的文化纽带。“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在侨都大地流传至今,对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依托“启超家风代代传”项目的实施,我市大力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力量,将梁启超教育理念融入新会教育事业发展中,贯通到学校教育文化中,全力培育“梁启超教育文化品牌”。现如今,谦逊厚爱的梁启超家教家风在“启超故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弘扬和传承,如和风细雨吹入寻常百姓家,影响着一代代侨都人。百余年来,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活力的启超文化圆融于五邑文化、圆融于岭南文化、圆融于中华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悠悠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接下来,江门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挖掘、宣传、发扬启超精神文化,不断厚植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在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中,为江门新时代文化建设、文旅融合提供更加丰厚的人文滋养,为侨都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