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首届!畲族“三月三”,来了!

惠州发布
+订阅

“三月三”

畲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畲族人民会身着盛装

唱畲歌、跳畲舞、品美食

……

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为加强畲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进一步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博罗县今年将举办

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让畲族传统“三月三”节日焕发出

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

铸造博罗文旅新品牌

作为博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横河镇嶂背畲族村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人口最为集中的畲语遗留地。当地民间故事、歌谣、服饰、信仰、习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民族文化库中的宝藏。

▲身穿民族特色服饰的嶂背畲族村民。

据史料记载,畲族祖先于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从湖南潭州府迁徙至罗浮山酥醪地区,后到龙门县麻榨镇寨头居住,最后搬迁至罗浮山老嶂背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老嶂背的畲族同胞相继走出大山,搬迁到现在的嶂背村新屋、大板田、新塘小组。

▲横河镇嶂背畲族村航拍。

畲族的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独特的服饰、发式、首饰、节庆、婚嫁、饮食、房屋建筑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畲族家家户户仍保留着传统生活习俗。但是,不断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后,畲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逐渐改变,尤其是畲语,使用频率越来越低。

▲嶂背小学教学楼墙面上的墙绘。

为保护畲语,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嶂背村从娃娃抓起,在当地学校普及畲语课:2012年9月,嶂背小学招聘畲族老师并成功开设畲语课程,成为惠州市唯一一个用畲语教材、上畲语课的小学;2015年9月,全国唯一的畲语教材——《畬语课本》第一册出版,嶂背小学有了正式的教材;2018年12月,博罗县教育局与暨南大学合作出版《广东博罗畲语800句》;2023年4月,《畬语课本》第一册即将正式对外发布……另外,畲语歌曲《感谢共产党》《敬酒歌》,畲族舞蹈《畲族阿妹喜唱歌》《竹竿舞》《婚嫁舞》等也“走”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的畲族孩子学会并记住自己的民族语言。

▲嶂背小学的孩子们在使用畲语课本上课。

近年来,横河镇全力推进嶂背畲族村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大力发掘和传承畲族文化,探索畲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如2019年嶂背畲族生活习俗文化、畲语口述传统文化被列入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当地建设了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村歌《畲寨传喜讯》荣获惠州市原创村歌文化汇创作奖,并于2022年4月荣登国家级核心刊物《歌曲》杂志。如今,嶂背畲族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村民对本民族语言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村歌《畲寨传喜讯》荣获惠州市原创村歌文化汇创作奖。

2022年7月,博罗县文教界人大代表考察团应邀出席贵州省兴仁市举办的2022年大山野场彝族火把节。经过调研,考察团一致认为畲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如三月三吃“乌饭”、长桌宴、畲族歌舞等,可打造成当地文旅品牌,让古老传统的畲族文化重焕光彩。2023年惠州“两会”上,惠州市人大代表、嶂背畲族村村民蓝计香建议举办首届畲族“三月三”大型节日民俗活动,将嶂背畲族村的“三月三”节日民俗活动打造成博罗文旅品牌,助力横河全域旅游和博罗文旅发展,并探索出可实用、可持续、可复制的民族特色乡村振兴模式。

竹竿舞

▲嶂背小学的学生们在排练竹竿舞。

在嶂背小学内,有一幢设计独特的灰色建筑物,这就是新落成的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也是广东省首个畲族文化传承馆,将于博罗县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上正式对外开放。

▲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

全馆于2020年7月开工建设,2021年5月竣工,楼高四层,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灰色的外墙设计充满着畲族特色元素、符号、图腾等民族特色。目前,当地还计划成立畲族文化研究机构,开展畲族历史资料、文物古籍的保存,抢救、保护和传承畲族风俗、畲族文化、畲族艺术。

▲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内部。

日前,嶂背畲族村充分结合畲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全力推进该村综合大楼建设。大楼采用畲族传统围屋的设计理念,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4层,主要设有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览室等功能区。目前大楼已经完成主体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建设中的嶂背村综合大楼。

据悉,博罗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旨在全面展示畲族民族风情,增进民族团结,形成“畲汉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同时,以此次畲族“三月三”文化节活动为契机,博罗将继续支持嶂背畲族村文化发展,深入挖掘畲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培植畲族文化;以畲族文化为亮点,结合当地民宿旅游特色,打造发展嶂背畲族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努力把民族节庆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带动村集体收入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延伸阅读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这一天,畲族男女成群结队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子(杜鹃科,乌饭树),捣碎后用布包好放入锅里,加水煮成黑色汤汁,取出布包,放入糯米,蒸成饭,色泽乌黑。乌稔有防腐作用,放在苎麻袋里,挂在阴凉处,数日不馊。食用时,用猪油烧热,香软可口。据说吃了乌饭不怕蚂蚁咬。长桌宴、拦门酒、打糍粑等也是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

▲畲族特色乌米饭。(网络图)

关于乌饭节的来历,在畲民中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或相传始祖盘瓠王喜吃此饭;或认为吃此饭上山可以避免被蚂蚁咬;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前畲族人民在抗击敌人时,米饭常被敌方抢去吃,后来他们想出办法把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而不敢吃。诸说,以第一说为确。此说可追溯至盘瓠传说中的“用糁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的古俗,“糁”即饭粒,“乌饭”是“糁杂鱼肉”的转变形式,因此乌饭节实为祭祖节日。

▲畲族群众正在做手捏糍粑。

长桌宴

长桌宴是畲族的传统习俗,是畲族最高形式与隆重的礼仪。畲族的祖先,是依靠打猎为生的,那时候,谁收获的猎物多了,便拿回村子里分享,村子里的人都围绕着一个小方桌,一起享用胜利的果实。后来,随着村子的不断壮大,人越来越多了,方桌也越拼越长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长桌宴。之后每逢重大节日,畲族人民都会举行这种特色的宴席,邀请各方亲朋好友来做客,后人称之为“长桌宴”。

▲畲族人民特色宴席“长桌宴”。

拦门酒

横河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逢节日就会举行长桌宴邀请各方亲朋好友来作客,在进门前也少不了喝当地的拦门酒并送上酒歌。拦门酒是当地畲家山寨里的一种传统习俗——凡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或者村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种酒是当地自己酿造的低度酒,当地人说这种酒具有辟邪、安神作用。

▲拦门酒是当地畲家山寨里的一种传统习俗。

打糍粑

畲族人逢年过节都会打糍粑。打糍粑一般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打,一个人翻,打糍粑的人要很有力,打一会还要换人。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拿着杵棰捶打石臼里的糯米饭,村里人都会汇集在一起观看打糍粑并唱歌助兴,打好了大家就一起品尝新鲜出炉的糍粑。以前过年,畲族每家每户都要打上几十或上百个糍粑,将晾干的糍粑放进缸里用冷水浸泡,期间换几次水,这样糍粑就可以保存到过完年的三、四月份。

▲畲族群众正在打糍粑。

畲族歌舞

嶂背畲族村创作了畲族歌曲《敬酒歌》《感谢共产党》《畲寨传喜讯》,编排了畲族舞蹈《竹竿舞》《畲族阿妹喜唱歌》《山窝窝飘来畲娃的歌》。嶂背畲族小学将畲歌畲舞纳入第二课堂,组织了学生合唱队、舞蹈队,这不仅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

▲畲族舞蹈。

畲族传统服饰

畲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发式、首饰等,畲族女子服饰以红黄为主色调,服饰上绣着各式特别的图案,小围裙上还绣着吉祥的凤凰图案。而男士的服装则相对简单,类似小马褂,以天蓝色为主色调,纽扣两侧绣有小图案。

▲身穿民族特色服饰的嶂背畲族村民。

花开春意浓,畲乡放异彩

博罗首届

“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一场视听盛宴

期待

来源:博罗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