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清水,倒映着排排农家新居;排排绿树,伫立在宽阔平坦的乡村大道旁;高高悬挂在道路两侧的灯笼路灯,分外耀眼……这是现在海丰县陶河镇下边村的美丽景观。
下边村位于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西部,区域面积约3.3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46亩,经济以农业为主,是海丰县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之一。该村曾先后获得“广东省法治村”“汕尾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在2022年8月被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下边村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发展,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扎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下边村党建文化广场。
“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如何打通“神经末梢”,更好地服务群众?陶河镇党委政府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基层党建与网格化治理有机融合,通过构建“镇—村—组”三级组织架构,推行“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运行机制,更加精准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下边村以党建引领网格化为路径,在全村设置网格管理小组,把全科网格员、在职党员、县级驻村单位、党员中心户等各方力量汇集在网格,由下边村党支部统筹调度,由网格员推进各类事件数据上报处置。同时,为了更精准、及时地解决治安管理问题,下边村还投入资金4.5万元安装完善治安管理先进设备,打造覆盖全村范围的智能治安管理系统,织密筑牢平安建设网络。
民主法治,奏响和谐乡村新乐章
走进村内,记者看到下边村的法治小分队正在给村民们进行普法宣传,这在下边村已是常态。近年来,下边村着力构建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相融合的“五治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奏响了一曲和谐乡村新乐章。
“村里通过给我们面对面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了我们的法律意识,也让我们意识到了错误,我们很感谢村委干部的细心调解。”村民庄叔说。此前,庄叔与村民陈叔因宅基地权属问题发生纠纷,双方争吵激烈,有发生严重斗殴事件苗头,村委干部闻讯立即到现场制止,通过对该事情的起因了解之后,调解干部向双方当事人讲解农村宅基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并晓之以理,对当事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成功调解了该项由宅基地引起的纠纷,双方握手言和。
下边村通过设置普法小分队,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法治宣传小分队定期深入农家院落、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民主法治观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除此之外,下边村还以共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五治”融合为牵引,依托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力量,建起了法治宣传小分队、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室等,并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在村中必经路口安装高清摄像头等方式,多点发力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实现了“问题不激化、矛盾不上交、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完善设施,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园
乡间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屋舍靓丽美观,基础设施完善齐全……从前杂草丛生、杂乱无章的农村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洁、舒适、宜居、美丽的新农村。
下边村景观。
近年来,下边村高度重视村内人居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统筹各类乡村振兴资金,积极发挥乡贤力量,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升村民满意度。
为了打造更加和谐靓丽的新村庄,给村民更好的居住环境,下边村大力推进创文创卫工作,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建造“四小园”和实施路面硬化工程,落实常态化保洁机制,制定实施卫生文明公约等措施,建设了和美的新家园。下边村还不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幸福食堂运行,为全村70岁以上的特困、独居老人提供免费的午餐,对行动不便的实行送餐上门,让辖区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全体老人获得幸福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产业振兴,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困惑下边村发展的“瓶颈”。为了助力下边村高质量发展,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下边村坚持通过产业引领强化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下边村水稻种植基地。
下边村结合村内实际进行规划,不断盘活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下边村拟全面引进金子牛公司落户下边村,将闲置学校改造为金子牛公司生产基地,以入股形式强化与金子牛公司的合作,该公司落户下边后将帮助下边村农户做好油粘米、玉米和番薯等土特产拓宽销售渠道,树好土特产品牌,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创造就业岗位。
下边村紧盯产业帮扶这一关键点,与帮扶单位一起因地制宜、结合村内现状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和措施,投入资金110多万元,建成95.68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联网投入使用,现每年可产生收益近10万元;统筹资金200万元投资海龙大厦,公司按比例分红,每年产生收益14万元。同时还积极争取深圳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20万,投入到汕尾信民生休闲农业有限公司生猪养殖产业,按7%(1.4万元)分红,作为村集体收益。三个项目为村带来每年2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村集体造血功能,为村集体经济起到“强筋壮骨”的功效。
和谐、民主、法治,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现在的下边村,产业兴、乡村美、民风淳,群众的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足,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
【南方+记者】郭杨阳
【通讯员】曾国明 吕嘉宇 陈智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