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幼小衔接相关文件精神,梳理总结盐田区幼小衔接阶段性经验,进一步明确未来工作的重点与方向,4月20日下午,由深圳市教科院主办,盐田区教科院承办的幼小衔接经验交流活动在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举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学校发展研究室主任方铭琳博士,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费广洪教授,深圳市教科院李桂娟院长,深圳市教科院初小幼教研中心黄爱华主任,盐田区教育局叶菲副局长,区教科院李天才院长,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彭友才科长,区教育局学前与社管科余秀兰科长,大鹏新区教科研中心于华主任,盐田区教科院杨松副院长,以及来自深圳市南山区、光明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大鹏新区等兄弟单位的教研员、学校领导,盐田区各小学和幼儿园的领导、教师共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会上,深圳市教科院李桂娟院长高度赞扬了盐田区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度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她表示,盐田区将幼小衔接作为品牌项目大力推进,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以基础雄厚、经验丰富的特色在全市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
在“双减”政策和落实新课标的双重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指向性更加明确,如何把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在学校茁壮成长,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课题。李院长还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持续奉献的一线老师表达了敬意,寄望参会老师认真学习并传播优秀的小幼衔接经验,扩大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效应。
盐田区教科院李天才院长做了题为《科学衔接,双向奔赴——盐田区小幼衔接实施情况简介》的区域经验分享,对盐田区小幼科学衔接的指导思想、衔接层面、推进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整体汇报。
盐田区小幼衔接工作在区教育局的统筹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合作,形成了行政、教研、园校、家庭、社会“纵横联动,协同推进;学科深化,内涵发展”的盐田模式。结对子园校全覆盖,各小学从自然环境衔接,到深入研究“育人氛围温馨度、课程设置缓坡度、教学方式亲切度、教学时长分散度、教学评价兴奋度”的“五度”人文环境衔接。教科院各小学学科教研员更是立足学科特点,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衔接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研讨,从同课异构、主题研究,到小幼同做项目式学习,为小幼衔接工作提供了一个个富有深度的研究案例。
主题分享环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分享了“看见儿童”的小幼衔接“向日葵”模式,学校秉持主动、科学、有效衔接理念,从环境衔接、教学方式衔接、家校共育衔接三方面入手,进行小幼衔接工作的创新和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围绕“如何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来引导孩子科学有效适应小学生活”进行分享。学校立足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整合,通过上学期“乐群与我”、下学期“我爱我家”两个主题的学习实践,使一年级的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游戏化、评价形式多样化。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介绍了东和分校通过“三访”,聚焦学生、家长、老师的困惑与担心。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思与行,给予孩子积极的入学体验。以情润心,同心同行,小幼温暖衔接。
盐田区云海学校介绍了学校通过“三长”论坛、同研同培改变衔接意识,健全衔接制度;通过空间与课程重构,以童玩课程为载体,改变衔接过程过度重学科知识储备;通过衔接课程落实的连续性、整体性、可延续性,达成园所、师生、家校在衔接过程的双向奔赴。
盐田区梅沙未来学校交流了学校小幼衔接体系化的构建,从课程变革、联合教研、评价方式三个维度着手,阐述了学校体系化推进小幼衔接的框架和路径,推进小幼衔接工作科学顺畅、扎实落地。
专家点评环节,费广洪教授高度赞扬了盐田区幼小衔接工作有整体规划、有具体措施,尤其是有学科教研的推进。她认为五所学校在幼小衔接的体系建构、课程改革、空间重构、需求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探索,各有侧重,也各有亮点。最难能可贵的是盐田区各校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问题,完成了游戏化、趣味化、情境化的幼小衔接改革。基于此,费教授希望,盐田区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区,可以继续从科学理论研究、系统规划,到衔接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开发出针对性的课程,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形成区域内更加良好的衔接教育生态环境。
方铭琳博士表示,深圳市教科院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有目共睹,对幼小衔接工作起步早、进展快、工作实的严谨态度让盐田区的案例特别引人注目。幼小衔接是关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体系化大问题,双向奔赴的幼小衔接是在盐田区教育局的正确引领下、盐田区各幼儿园、学校勠力参与的共同结果。她认为,五所学校的特色汇报让参会教师看到了初具模型的盐田模式,对盐田教育人专注衔接的工匠精神感到敬畏,期待盐田模式更加成型,做得更好。
活动最后,盐田区教育局叶菲副局长进行总结性讲话。她指出,作为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盐田幼小衔接的土壤肥沃,目前已取得3大成效:双向衔接常态化,幼小结对全覆盖,双向高频互动145次,破除了衔接中“幼儿园一头热”的问题;科学衔接课程化,校园注重联合教研,建成了系列衔接课程,破解了衔接中“碎片化、形式化”的问题;生态衔接社会化,衔接纳入到社会化治理,系统化治理家园校社,减轻衔接中“家长焦虑内卷”的问题。
同时,叶菲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希望:继续站稳儿童立场,坚定课程主战场,坚持系统综合治理,真正打通幼、小、中、高“一链式”成长路径,让科学衔接赋能儿童成长。
“研”之有悟,“衔”而有道,“接”续未来。本次活动聚焦幼小衔接核心问题,融汇幼小衔接工作前沿理论,分享传播区域实践探索经验,推广幼小衔接校园特色案例。未来盐田区将继续以儿童为本,凝聚各方主体,创新教师、家长研训方式,提高教师双向衔接教育胜任力,大胆实践,继续书写幼小衔接的奋进篇章,持续提升教育品位,共同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好底色。
【撰文】叶淑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