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母亲的“女儿拐杖”

南方⁺ 记者

“孝,乃百行之本,重善之初也。”孝道自古元有,是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云浮市郁南县千官镇云霄村,有这样一位“孝女”,她深谙孝道并躬行之,她就是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彭秀容。

彭秀容出生于1953年的夏天。与这风清日暖的季节一样,彭秀容重亲重孝又乐观开朗。从2005年母亲的一场病开始,彭秀容便离开了原本生活的城市和家庭,尽管患有腿疾,她依然以身作“拐”,十八年如一日陪伴和照顾母亲。

   南方+ 张梓楠 拍摄

一个寻常的午后,走进彭秀容家的小院,她正陪着母亲在屋子门口透气,时不时帮母亲搓手揉肩。98岁的彭母精神矍铄,一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一旁的彭秀容脸上挂着笑容,挥手示意一行人进屋。屋内的摆设陈旧简单,待客的只有一张小圆桌。院子两侧的“墙”是废品和柴火堆起来的,靠外的角落围起了一块小小的菜地。

小屋,围院,菜园,庭树,这一方天地,便是彭秀容和母亲的世界。对彭秀容来说,真正的生活,便是陪伴在母亲身边,粗茶淡饭、草履布衣,感受细水长流的幸福。

用身体当母亲的“拐杖”

由于年事已高,彭母已经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无论去哪,都需要有人在身边。

搀扶母亲起身的时候,彭秀容需要弯下腰,用左手手肘搀着母亲腋下,将母亲“捞起来”。等母亲借着她的身体站起来后,彭秀容才把拐杖给母亲拄着,自己则挽着母亲走在右边。

一个“起身”的动作,对于彭秀容娘俩来说却不是简单事。早年工作时,彭秀容不慎摔伤了留下了腿疾,给彭秀容带来很多不便。但是为了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她硬是用自己的身体,日复一日当母亲的“拐杖”。

每天清晨,彭秀容把粥煲好之后,才把母亲从床上搀扶起来,再舀来热水给母亲擦脸、漱口。忙活完这些,早晨煲的粥凉得刚刚好。彭秀容又扶着母亲坐在小圆桌旁,将青菜和肉仔仔细细剪碎,拌在粥里喂给母亲。“因为她病了之后就只能喝点粥水、汤水,肉和菜都要剪碎了她才吃得下。”彭秀容一边说着,一边给指了指桌面上的剪刀。

天气热起来的时候,彭秀容要每天给母亲冲凉,娘俩相互搀扶着挤在小小的冲凉房里。“我的腿脚不方便,给她冲凉要花很大力气,一边要扶着,一边要给她擦身体,冲凉房里两个人都不好转身。”彭秀容说。

   南方⁺ 张梓楠 拍摄

除了冲凉,上厕所也是一件“折腾事”。

彭秀容的睡眠很浅,夜里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她就会醒过来——“母亲想上厕所了”。

这个声音来源于母亲房间床头的照明开关,也是娘俩之间的“专属暗号”。每天夜里,母亲都会按下两三次开关,睡在隔壁房间的彭秀容就会立刻起身,前来搀扶母亲去厕所。

一晚上醒来两三回,70多岁的彭秀容却丝毫不觉得辛苦。“我已经习惯晚上起夜了,毕竟白天还可以睡午觉。再说,照顾自己的母亲哪有‘累’的说法?再累也是自己的母亲呀。”彭秀容笑着说道。

热心邻居,守护力“满格”

彭秀容家的厨房狭小昏暗,水泥瓷砖磊的长不过一米半的灶台,便是彭秀容与一日三餐周旋的“舞台”,只不过这方“舞台”已被“烟火气”燎得黢黑。

“做饭有时候用电饭煲,也用煤气,烧柴比较多。”平日里,她会自己去捡柴回来烧,但大多数时候邻居会给她送柴火,也会告诉她离家近柴多的地方。有时候邻居家里煲了汤,也会盛过来给她们母女喝。

彭秀容对母亲的孝顺,邻居们都看在眼里,时常想着对她们多关照一些。

新冠流行期间的一天早晨,住在对门的村医彭家文细心地观察到,彭秀容的家门紧闭,平时一早坐在家门口的彭母,迟迟不见身影,于是赶忙前来查看情况。推开门后,彭家文才发现她们娘俩双双发热咳嗽,卧床难起。

行医过后,彭家文的妻子也过来帮忙煲粥给彭秀容母女喝。“他们人很好,我打心里谢谢他们。那个时候我生病起不来床,母亲也难受着。那两天,多亏有他们过来给我们看病、煲粥,慢慢地我们的身体就好转了。”彭秀容说。

在彭家文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小时候受到的“恩惠”——“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秀容姨经常会给我一些吃的,让我带去学校吃。跟我同龄的人小时候都有被她照顾过,村里人都觉得秀容姨人很好。”彭家文说。

长幼“接力”,传承孝道

事实上,彭秀容的子女们不止一次提出,想把她接回自己身边生活,都被她拒绝了。

在一次跟家人视频通话时,年幼的孙子奶声奶气道:“奶奶你来我家照顾我吧,我想吃你做的饭。”面对孙子的撒娇请求,彭秀容语重心长地教育他:“如果我去照顾你了,那婆太(彭母)怎么办呢?谁来给婆太做饭?婆太一个人把我养大,我要给她养老。做人要懂感恩、孝顺父母,知道了不?”

彭秀容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云霄村,“感恩团结、孝亲睦族、尊老爱幼、和谐共处”是彭秀容的家训。彭秀容从小就受到家训的影响,并将这些家训刻在心里。她不仅自己躬行孝道,更教育自己的子女“懂孝道、重亲情、常感恩”。

   南方+ 张梓楠 拍摄

渐渐地,彭秀容的子女们也明白了她的心意。为了方便她照顾彭母,子女们在彭母房间里置了一张移动坐便器。同时,子女们也挂念着彭秀容,女儿给她买了一部手机,还耐心地教她如何拨打电话。

彭秀容不识字,却能够在手机微信列表里准确找到子女们的聊天框,并拨打微信电话。“别的我都不会,这个是我女儿教给我的,我还经常在手机上跟我孙子讲电话呢。”

   南方+ 张梓楠 拍摄

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却因为彼此孝心相通更加温馨。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在这间小院,烧一桌丰盛地年夜饭,热热闹闹地享受团圆。当问起彭秀容有什么心愿时,她笑着说:“心愿就是家里人身体健康,后生仔工作顺利。”

◆笔者手记

离别时,彭秀容的母亲往我手中塞了两个橘子。我想起我的父母也总是会在我离家前,往我的行李箱里塞各种各样的食物。我的父母不通表达,却会将爱意揉进生活细节里;而我自得于略懂孝道,却在“躬行”上欠缺诚意。从彭秀容身上,我看到她对陪伴在母亲身边的时光的珍重以及对孝道的传承。

韶华易逝,珍惜陪伴父母的时间,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孝道,哪怕只是一通电话,也是温暖的。

【撰文】张梓楠 王谢思齐

【海报】区洁莹

【通讯员】叶锦生

编辑 李婉芬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