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里的惠阳乡愁】黄琼花:情怀坚守老味道 “大笼粄”传递客家情

惠阳发布
+订阅

在惠阳,“大笼粄”是节气的代表食品,也是不少在外生活的客家人不解的乡愁味道。经营“翟记茶果”的翟国志夫妇30多年坚守制作“大笼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用情怀守住了“老味道”,用传统食品传递着浓浓的客家情。

翟国志1990年来到淡水做过多种职业,后来他发现不少惠阳本地人喜欢吃“茶果”,从小就看着妈妈做“茶果”的他萌生了要做“茶果”生意的想法。

翟国志:在农村从小就喜欢妈妈在节日时做的茶果,都是传统的节日做,这种味道我从小就爱上了。以前是去走亲戚,妈妈就会带大笼粄去,我从一个贫穷的山区来到这里,看到“茶果”有这样的市场,就想试试。

翟国志最初做“茶果”生意时,是自己一个人制作好后骑着摩托车在街头巷尾叫卖。他的“茶果”坚持现做现卖,食材新鲜,不少客户帮衬他。眼看生意越来越好,翟国志的妻子黄琼花也带着一双儿女从横沥来到淡水,和丈夫一起做“茶果”。有一年春节,翟国志夫妇没有返乡过年,一位邻居阿婆送了两块“大笼粄”给他们的孩子吃,黄琼花试吃后觉得这口感就是儿时的味道,她想学习“大笼粄”的制作技艺,提升制作“茶果”的技艺,也丰富“茶果”的品种。

黄琼花:那年邻居阿婆年初四拿了两条“大笼粄”给我,我一吃是我小时候妈妈做的口味,感觉这个很好吃,当时我就想跟阿婆学“大笼粄”手艺。

黄琼花请阿婆带她认识了制作“大笼粄”的师傅,她刻苦学艺,将“大笼粄”的制作技艺学透学精,掌握技艺后将产品推向市场。

黄琼花:“大笼粄”是客家人祭祖、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当地客家人逢年过节,乔迁入伙,添丁升学都要用到。春节临近,客家人都要提前做“大笼粄”,这样才能体现出春节的年味。

客家人喜欢吃“大笼粄”,因为“大笼粄”不仅口感细腻,也寓意着丰收团圆。做一个标准“一斗六”的大笼粄,经过浸米、打粉、融糖、搅粄、围蕉叶等10余道工序后,将粄放到大炉上隔水蒸6个小时才能制成。黄琼花做的“大笼粄”严格按照古法制作流程,选材讲究,工序复杂且耗时长,口感地道,推向市场后,很快获得了街坊邻里的青睐,不少返乡的客家人品尝了她做的“大笼粄”都会复购。

黄琼花:一定要选用当地的糯米制作,溶解片糖,控制水位,把控好细节,做出来的大笼粄光滑,口感细腻软糯。片糖溶解后,放糯米粉揉搓,揉得越久韧性越好,粘稠度就是要能像线一样流下,这样是最好制作成品的。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多年来,黄琼花坚持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制作“大笼粄”,她希望能用手艺为惠阳乡亲解馋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翟国志夫妇为了把这项手工技艺传承好,2022年将“惠阳客家大笼粄制作技艺”申请并获得惠阳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琼花也被认定为“惠阳客家大笼粄制作技艺”传承人。

黄琼花:我做了20多年,总结就是三个词,一个是认真,一个是坚持,一个是感恩。认真是改变了我自己,坚持就是改变了我的命运,感恩就是感谢隔壁邻居和顾客一直支持我做这个行业。我就是不想把这个老手艺失传,我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大笼粄”。

如今,黄琼花不仅仅自己发扬“大笼粄”技艺,还通过“翟记茶果”的体验平台,让更多有制作兴趣的人参与学习,体验制作乐趣。在“翟记茶果”的推动下,“大笼粄”不再是逢年过节才有的食品,而是客家人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的特色美食,更是推荐惠阳客家文化的“手信”产品之一。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黄坤 邓朗天 方咏诗

编辑:朱光阳 誉靖怡

原创 转载请注明: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