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 2023年4月13日 A05版
敲定北岭山七星二路商铺污水管网建设方案;优化城市道路安全岛标识设置……近年来,随着一件件公益诉讼案件的落实推进,端州“人大+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模式正逐步走上发展轨道,探索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端州模式。
▲2022年2月17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伟庆及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联合对北岭七星路片区商铺污水排放问题开展现场调研。
▲2022年5月6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邹卫无主任和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立一行先后到信安路与蓝塘路交叉路口、信安路与岗美路交叉路口、端州路与西江路交叉路口,现场查看安全岛标识设置情况。
▲2022年10月25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军忠带领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宝环大道和蓝塘二路与信安路交叉路口现场察看、听取情况汇报。
2021年年底,端州区人民检察院对北岭山七星二路南侧商铺的雨污管道错接、直排污水等问题进行调查,困扰其中的生产经营、土地权属、生态环境保护等棘手难题,意味着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唱独角戏”显然不通。而早前,端州区已有人大代表关注到该路段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双方目标一致,一拍即合,形成监督合力,最终敲定另设污水管网排放方案,为北岭片区“补活截污”工程发挥重要作用。
借助“外脑”力量,实力支撑公益诉讼,上述案件的顺利开展,为端州区人民检察院与端州区人大,积极探索人大监督叠加检察监督提供契机。如今,依托端州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双方已建立线索移送、线索反馈和监督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间实现同向发力,形成公益保护合力。
▲2023年3月15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邹卫无主任和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立共同为公益诉讼联系点揭牌。
有了合作机制,公益诉讼办案的质量和监督的精准性,显现出了1+1>2的社会效能。
今年3月,区人大常委会对涉及公益诉讼领域的黄岗片区新建住宅小区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开展调研,邀请区检察院派员联动参与。某小区周边的绿地,由于此前开发商等各种因素影响,未能达到移交标准,致使荒草遍生,有损城市环境形象。
针对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召集开发商,城管、住建、街道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现场会议,制定了执行方案。区人民检察院则根据方案,发挥公益诉讼诉前监督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履行任务落实。
“公益诉讼检察不是为了体现你错我对,其实质是检察搭建平台,帮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共同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共同推动法律贯彻执行到位。”端州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陈淇铧介绍,在“人大+检察”公益诉讼联动机制下,该块绿地最终顺利交接,同时明确管护责任单位。
“目前我们在城东、城西、黄岗、睦岗四个街道的端州区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里,建立了公益诉讼联系点,不仅畅通群众提供公益诉讼的线索渠道,拓宽公益保护的维度,还能进一步将人大代表履职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陈淇铧介绍,在总结试点经验后,公益诉讼联系点将推广至全区1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全覆盖,力求把“人大+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模式延伸至最基层,广泛凝聚公益保护共识。
文稿|第二检察部
编辑|黄婕
一审|戴文帆
二审|陈淇铧
三审|黄洁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