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台山: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构建侨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南方+

江门台山是著名侨乡,华侨历史悠久,侨文化资源丰富。一直以来,台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近年来,台山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积极推动侨文化传播,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推动台山市挖掘、保护、传承华侨历史文化,讲好侨乡故事,延续侨乡文脉,助力江门实施“侨都赋能”工程,更好构建新时代侨乡高质量发展格局。

深挖“侨”厚实的家底,赓续“侨”之文脉

台山为著名侨乡,最早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华侨可追溯到1774年,当前有超过180万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放眼台山,侨学校、侨医院、侨街区、侨楼墟等数不胜数,可谓“十步一侨物,百里一侨墟”,处处都有丰富的侨故事,极具挖掘价值。

近年来,台山把现实中的华侨故事付诸笔尖和舞台,传承和发扬爱国爱乡、开拓开放的华侨精神,让华侨文化涵润台山大地,让具有华侨元素文艺精品成为在世界传播侨乡文化的载体。

一是藏“侨”于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比如,为弘扬华侨精神,台山建成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并于2020年8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以“台山华侨历史文化陈列”为载体,展示了华侨的梦想、苦难与荣耀,弘扬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为更生动地讲好华侨华人故事,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筹建期间,台山市博物馆积极向海内外乡亲广泛征集华侨华人实物史料,得到大量台山华侨及乡亲的支持。整个展馆以华侨文化、华侨名人、城市规划展示、华侨文物为主要内容,运用实物、图片及影视等多种方式展示华侨文化与历史故事,整合浓缩侨乡历史、特色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让观众可以直观了解台山社会经济建设、侨乡历史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已成为华侨回乡的热门“打卡地”。

又如,2017年5月,台山建成海口埠银信博物馆,馆内设置圆梦之旅、银信递送、家庭最大、情系桑梓、复兴之梦、文明之魂六个展陈板块,共展出了千余张银信及反映近代华人在海外奋斗、支援祖国建设的图片,向世人讲述江门乡亲“海外奋斗故事”。2022年5月,台山在台山市图书馆建设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台山侨刊乡讯文献中心,将《新宁杂志》等35本台山侨刊乡讯的珍贵实物版本和完备数字化版本向台山市民展出,让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普及于百姓、深入至民心,从而坚定侨乡文化自信,传承弘扬本土文脉,激发爱国爱乡情怀。藏“侨”于馆,让华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台山华侨精神。

银信博物馆展品丰富。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银信博物馆展品丰富。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二是写“侨”于书。书册是记载历史最好载体之一,台山将侨史、侨情载入史册,记之于书,流传千古。《台山大典》《台山五百年》《广东台山华侨史》《世界记忆遗产台山银信档案及研究》《台山历史文化集》是近十多年来编著的关于台山华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诸类书籍或是系统叙述或是单点深研,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熟知台山侨文化历史与发展。为积极推进文化强市,近年来,台山积极编写新时代的侨文化发展书籍,如2019年出版《感知台山》,该书图文并茂,写尽17个镇街人文和风景,融汇台山“侨”元素,充满侨味、侨情、侨忆,整书人文厚度鲜明,让台山人感知乡愁,让外地人感受温情,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

2021年,《暗香——“红色故事 传奇台山”》系列小说集正式出版发行,台山作家岳勇从普通百姓在台城这个素有“小广州”之称的侨乡小城的市井生活入手,写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屈抗争,对深化研究和宣传台山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台山振兴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暗香》小说已经有部分篇目在《雪莲》《厦门文学》《今古传奇》等文学刊物发表,也有部分篇目被各级文学杂志留用,现阶段正在台山文联公众号进行连载发布,反响良好。2022年出版的书籍《遇见大江》,则是从大江镇入手,描绘讲述大江人走向世界、出洋与归侨创业奋斗的前世今生未来,演绎出动人心弦的故事。

《暗香——“红色故事 传奇台山”》。图源“台山文联”微信公众号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三要演“侨”于戏。要把爱国主义作为电影创作的主旋律,大力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电影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精神产品,也是时下文艺作品最聚人气的表现形式之一。台山文艺发展也逐渐尝试以电影为表现形式,聚焦华侨精神、侨乡发展,拍摄精品力作展现观众视野。

斗山镇浮月村。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斗山镇浮月村。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2020年拍摄的纪实微电影《我和我的侨乡》,通过一支钢笔讲述追梦侨墟、一张照片讲述创梦侨墟、一封家书讲述圆梦侨墟,表现百年来华侨爱国奋斗,弘扬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爱国爱乡的台山人精神。2021年接着拍摄《我和我的侨乡2——侨批故事》,讲述了侨批故事、诚信故事和文明故事,续写着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使命,推动侨批保护活化运用升级,对弘扬华侨文化、塑造湾区人文内涵、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而2021年拍摄的电影《故园飘梦》则讲述台山人为了生存,漂洋过海求生,早期的华侨经历了创业的苦难, 带着衣锦还乡的愿望,千辛万苦地回到祖国投身革命、建设家园,成就了辉煌的历史。2023年,随着电视剧《狂飙》的热播,有着侨乡称号的台山热度与日俱增。剧中的“京海市”主要取景地就是台山各个充满侨乡历史文化的场景,各地游客纷纷乘兴到《狂飙》的台山拍摄点打卡留念,重温经典片段,感受台山独特的侨文化,怀揣浓厚的侨乡文化满载而归。以戏讲“侨”,台山将更多的“侨”文化搬上大银幕,使台山侨故事传播得更远,让世界听得见“侨”的声音,更看得见台山侨乡的发展。

四是游“侨”于旅。台山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而电影《让子弹飞》更是让台山侨墟建筑梅家大院闻名于海内外。据统计,像梅家大院这样较具规模的台山侨墟建筑群,台山共有82处。侨楼侨墟可谓侨文化“活化石”,应将之串珠成链包装打造,开发推出“侨”之旅。如今,台山已开发汀江走廊、水步冈宁影视城、斗山浮月洋楼。比如,将汀江走廊打造成“一镇四村一廊道”具有侨乡文化、田园水乡特色的华侨文化生态走廊,即斗山镇区—五福村—浮月村—海口埠—端芬东宁村—梅家大院,以“侨”入旅,挖掘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使之成为台山侨乡文化最具特色的展示平台,成为远近闻名的高端旅游精品。游“侨”于旅,以旅知“侨”,提高台山侨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台山梅家大院是不少热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发挥“海”无穷的潜力,广推灿烂海丝文化

台山位于南海之滨,拥有649.2公里海岸线,境内有大小岛屿265个,是一个沉淀着丰富海洋文化的城市。

台山上川岛沙堤渔港。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一是讲好海丝文化故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交通贸易之路,更是国际移民和文化交流之路。它的开辟是人类文明进程和文化交流的里程碑,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指出,唐宋以来,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逐渐形成一些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移民的重要迁出地以及中外文化的重要交融地区,而台山则是这些节点其中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台山是南海航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岛上不少遗迹佐证了台山在海上丝绸之路所担当的重要角色。2016年台山启动海丝申遗工程,建设了上川岛海丝博物馆,发掘出大洲湾海丝遗址;2020年成功举办以“海丝系文脉侨乡联五洲”为主题的第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讲好台山海丝文化故事。

二是讲好海岛主题故事。迷人海岛风情,总能让游客流连忘返。结合台山文化特色,近年来,台山接连举办海岛主题文化活动,如“东方爱琴海”北陡那琴半岛浪漫游、上川岛米笼旅游文化节、川山群岛杯·全国海钓精英邀请赛等,以海岛之名广邀各方朋友,共享台山海岛文化之美。有关台山海岛的作品也频频涌现,比如台山本土作家岑向权、叶娉云、邱建海、陈东辉等合写的17万字纪实长篇小说《船行南海》,这部小说讲述了在台山川岛海域长大的渔民张龙珍充满传奇的一生,他靠努力与执着,掌握了观海看天、追踪鱼群、创新捕鱼的本领。也有本土作家赖福荣的散文集《川岛故事》,记录川岛的历史沿革、风物掌故、历史故事、传说歌谣、风土人情、俚语谚语、风俗习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恩,也是对故乡的赞美。更有文客名人留篇台山海岛,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泉州文联副主席萧琴的《川岛留情(三章)》、中国作协会员马小洁的《诗意川岛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的《台山上川岛印象》等,让人沉浸品味。

川岛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川岛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三是讲好海洋经济故事。台山是海洋大市,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发展海洋经济是必然趋势,而经济大发展必然推动文化大繁荣。台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建设港口码头,向海洋要经济,特别是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必进一步放大台山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必将交融发展。目前,台山正推进建设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届时多国文化将在台山交融。

台山抢抓RCEP机遇。台山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采写】叶芷晴 潘晓晨

【图片】杨兴乐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