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现场。
最近,ChatGPT的爆火让人工智能的话题热度不减。4月20日,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一场由广东院士联合会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松山湖科学会议,吸引了约40位国内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院士专家,主题正是“脑科学与类脑技术”。
“最强大脑”相聚松山湖,关注哪些话题?ChatGPT、脑机接口等自然是热门。同时,院士专家们聚焦未来研究方向、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的发展等,上演“头脑风暴”。
话题1:人脑研究走到哪一步了?
大脑是人体最神秘的器官之一,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如今,人脑的研究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回顾脑科学100年来的历史,我们发现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理解大脑的神经信息怎么处理的,各种大脑功能怎么产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认为,过去科学家在大脑元件,神经细胞编码、储存和提取神经信息的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思维、抉择、意识、语言的形成机制了解非常粗浅。
“脑科学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相当于物理、化学在20世纪初期,真正的突破还没有产生。”蒲慕明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也认为,脑科学研究仅仅是开始,“一些大的突破正在等着我们去发现,这个世纪可能会在未来被铭记为脑科学的世纪”。
话题2:我们应如何看待ChatGPT?
在与会院士专家看来,ChatGPT可能预示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但其与人脑并不类似,对能量的利用效率也远不及人脑。
鹏城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石光明说:“在ChatGPT出现之前,我们所知道的AlphaGo等均为弱人工智能,ChatGPT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蒲慕明认为,从能量利用的角度讲,人脑只需30瓦的能量就可以运作,这种效率是同规模人工智能所不能达到的。“希望未来的类脑算法能够超越深度学习算法,这就是人工智能下一步重要的突破点。现在ChatGPT没有突破这个问题,因为算力还没有突破。”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也认为,ChatGPT并不具备大脑的信号表达和处理的基本特征,不具备脑的功能。
“技术革命开始的阶段和后来的产业形态可能有很大差异。”对于ChatGPT的发展,黄铁军用电力革命作比喻:“现在大家一窝蜂去做AI大模型,有点像电力革命后大家都去造发电机。实际上发电机在电力体系中只是一个环节,并不是核心的产品。”
近期,一批业界人士联名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黄铁军称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这样的大型AI不应该第一时间就直接接触用户。很多普通人并没有准备好让AI进入生活,对AI的信任或者不信任都可能过度。”另一方面,他认为AI的技术水平和伦理问题应对能力应该协调发展,“不能只顾一头”。
话题3:脑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看似高深的脑科学研究,其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健康领域。
不久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团队在国际知名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刊物上发表论文,公布了一例被临床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19岁患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教授赵继宗在会议上以此为例说,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对人们生活有严重影响,但目前它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
“现在的脑科学包括行为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发育神经科学、分子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等。”赵继宗说,脑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能够为临床神经科学提供更多成果和治疗思路,造福患者。他透露,目前他和团队还聚焦功能康复重塑等目的,积极开展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和临床探索,打造全新智能脑机系统。
话题4:大湾区如何发展脑科学?
我国高度重视脑科学研究,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布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研究领域。在院士专家的倡导推动下,2021年9月,中国“脑科学计划”正式启动。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也陆续布局了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等机构,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平台支撑,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介绍,鹏城实验室也成立了类脑网络基础研究室,研究方向包括类脑神经元传输机制的无线异构网络、类生物免疫的网络安全防御、基于网络孪生的新型网络架构等。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在谋划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
在脑科学的产业转化方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表示,脑科学的一大产业化方向是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医药行业有一个特点:在某一项技术上的突破,可能带来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很快领先行业,反之亦然。”王立平建议,东莞和大湾区可加大平台建设,聚集国际国内的生物医药资源。
【记者】卞德龙 钟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