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首期珠海大讲堂、第二期香山教育讲堂在珠海电视台同台呈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坐镇现场,以《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力量》为题,为珠海师生代表、港澳姊妹学校代表和各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送上一场“文化大餐”。(详见>>)
“难不成要让孩子替你完成君子梦?”“穿越唐代,你可能会得抑郁症!”“李白的表达(已经)很含蓄。”……康震继续延续此前电视节目中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讲述风格,近两个小时讲座中妙语频出。台下观众不时捧腹大笑,不时泪眼婆娑,在情感共鸣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1.对写文章首先要保持足够的尊重
你对写文章的事情首先要保持足够的尊重。你一定要记住,你不敬重写文章这件事,你写出来的东西只会成为嘲笑你的对象。
我们写文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也不是为了给领导交报告的,也不是只是为了写总结。
人生一世总要留下几句话吧?总要留下几段文字,对不对?
2.传统文化教育身教重于言传
我们经常说让孩子读这些经典的著作,经典的文化的诗词,包括一些古文,这是不错的。
但是你上午让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下午的时候在家里边就称王称霸,说老子天下第一,这个基本就白费了。说句不好听的话,读这些东西首先得从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身上开始,你现在是天天在教育你的孩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孩子天天看你做的,跟他念的不一样,他想这毕竟是我亲爸亲妈,我跟他们学还是比较好。实践的引导永远比理论的引导要强大。
3.“难不成要让孩子替你完成君子梦?”
我们自己天天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君子,要做一个淑女,你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醉醺醺的你都不是个君子,你有什么资格要求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君子?难不成是要你的孩子替你完成你的君子梦了?
4.穿越到唐代,你可能会得抑郁症
杜审言有一次生了很重的病,可能快要死了,他的几个朋友去看他,其中还有宋之问。宋之问等人拿着营养品、罐头什么的,等杜审言醒了就问他,老杜啊,你什么时候出院?情况怎么样,大夫怎么说的?要不要找人?
杜审言答复,生病这件事情是没有法子的,老天爷不让我(杜审言)好过,这方面没什么好说的。
然我在,久压公等是吧?但是我(杜审言)老在,对你们(宋之问等)也是一种压抑。杜审言说的不是做官,说的是他的才华,现在我(杜审言)终于要走了,你们可以松口气,但恨不见替人,可是我死了也没有用,你们谁能代替我(杜审言)的位置?
就这种病人,你说你看不看?你看,他说这样的话。你不看,他说的话可能更难听。
我们经常喜欢说我们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现在敢说你是唐人的传人吗?恐怕你自己觉得还是有点惭愧。要到穿越到唐代,我觉得你可能会得抑郁症。因为你遇到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这些优秀的人,你发现他们从来都不谦虚,他们都善于和敢于表扬自己。
5.李白的表达(已经)很含蓄
这些人(指员半千、杜审言、王泠然)都是生活在李白之前,如果没有这样一批奇怪的先辈,也就不会有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样一看,李白的表达是非常文雅的,他是很含蓄对不对?
6.唐代跟现在比,对干部的要求一点也不少
唐代选官有四大标准叫身言书判。第一,要长得端正;第二,要言论有逻辑;第三,写字要好看,不许打字。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写得一笔还看得过眼的字吗?恐怕不仅是提笔忘字的问题,是连笔都提不起来了。第四是判,文理尤长,尤其擅长写文章。这四个方面做得好,还要把德放在前面,还要有才华,还要看绩效,还要进行考核,所有这些过关了官才能做稳当。跟我们现在对干部的要求一点也不少。
7.王安石就不把状元名誉当回事
王安石当年参加科举考试,初试刚过了之后,朝廷初步拟定王安石为第一名,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是韩绛,第四名是杨寘。
杨寘是才华非常卓著之人,在宋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杨寘的哥哥杨察是当时宰相女婿。考试结果出来后,他给他哥打个电话让帮忙问下结果。杨察问过当时宰相晏殊,答复说“你排第几名我不知道,反正你不是第一名”。
杨寘听了以后在酒馆里说,不知哪个卫子夺了我状元?卫子是北宋东京的方言,就是驴的意思。后来等到皇帝预览初试成果的时候,他对王安石的卷子有些地方不甚满意,所以就找新的状元。第二名和第三名王珪、第三名韩绛当时已经是官员,用现在话是在职考的研究生。宋代规定在职官员不能得状元,所以就降到了第四名,把杨寘提到第一,把王安石放到了第四。
为什么王安石不重视?他有一首诗有说,翻译成白话就是当时大家去王都参加考试,把雕章琢句献给天子。为什么来参加这个考试?是因为考完试可以做官,可以获取微薄俸禄,让家人开心,养活家里人。但是我(王安石)的志向是什么?“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将来要做的事情是与日月争辉,状元不状元那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这辈子难道就是为了考个状元吗?
所以史书记载说王安石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拿不了状元就出口伤人,他王安石根本就不考虑这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冉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