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建设海洋牧场应积极打造“国家队”

南方农村报

编者按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广东是海洋大省,从高空俯瞰,这是一片被广袤蓝色海洋环抱、眷顾的土地。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广东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开拓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南方农村报推出《现代化海洋牧场百家谈》系列报道,邀请专家、产业代表畅谈如何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唱响“海上牧歌”。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打造以海洋为核心载体的新兴产业,需要多学科、多门类技术集成。位于湛江的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唯一一所海洋大学,在水产养殖、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工程等方面有雄厚基础,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研究内容包括牧场资源研究、深远海养殖平台技术支持、智能养殖装备研发等。

现代化海洋牧场集环境保护、资源养护与渔业资源持续产出于一体,是实现优质蛋白供给和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新业态。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谭北平表示,构建生态优先的海洋牧场发展模式,应坚持“精准、智能、融合”的发展理念。同时要加强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加强与上游、下游产业链合作,解决好投资收益问题,确保海洋牧场持续健康发展。

近十年深水网箱养殖产量翻两番

南方农村报:广东发展海洋牧场有十分优越的条件,除自然资源外,在海洋产业发展与建设方面,广东目前已具备了哪些基础?

谭北平:在海洋产业发展与建设方面,广东在海洋牧场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

先进技术和装备制造优势。广东装备制造业发达,尤其以电子通信、水下视频、深水网箱、养殖工船、港口设计与升级等海洋牧场装备制造的特色突出。目前养殖装备多项已经市场化,广东目前已经建成海洋渔业数据中心支撑养殖过程智能化运维与决策。

产业规模和优势。广东省海岸线长,渔业资源丰富,海产品消费需求量大,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的优势。2022年,广东省水产品总产量约897万吨,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水产养殖产量约760万吨,全国排名第一,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

政府政策导向明确,扶持持续有力。广东省实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加强资源生态保护和监管等。仅2023年省级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就投入2.26亿元用于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务等方面。

人才优势。广东省有多所涉海高校与科研院所,培养了众多海洋渔业、水产养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通信工程等领域的高端人才,科研优势明显,为海洋牧场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贸易和交通与产业发展优势。广东港口众多,航线覆盖全球,为海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提供了便利。加工物流等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链发展主要元素健全,水产品地理品牌如金鲳鱼之都、预制菜、年鱼等为渔业发展提质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方农村报:近年来,我国有哪些新技术、新型设备可以应用于海洋牧场?

谭北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牧场已逐步从简单的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升级为“水上水下设施—渔业生物—生态环境” 立体开发模式。

就具体案例来讲,近10年可应用于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新型养殖设备主要有三大类: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最近十年,深水网箱养殖产量每5年翻一番,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占比海水鱼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7%增长至2021年的18.3%,并且继续呈递增态势。

近几年,海洋牧场最大的变化,是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迅速发展。相较于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有大型化、平台化、智能化、环保化的特点,配套了机械化生产设备、智能监测设备,生产水平较高。养殖工船则是新型深远海养殖装备,能适合我国复杂多变的海况,有效规避自然灾害,同时实现南鱼北养和北鱼南养,满足全季节养殖的需求,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走向深远海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养殖技术是海洋牧场核心要素

南方农村报:发展海洋牧场,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怎样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型海洋产业?

谭北平:海洋牧场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可持续性的现代技术集成。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其中最根本的要素就是生态效益。

构建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应坚持“精准、智能、融合”的发展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一块海域突然大量增加某种生物,还有很多有机物(饲料)投入,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在建设区域内,生物密度不宜过大,考虑好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做好各种(生物、机械、燃料等)污染物处置,一定不能因为建设而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平衡。

海洋牧场是各项现代化技术集成,其中,绿色养殖技术是核心要素。由于很多设备要建在远海,在整个使用期内都无法回岸,特别要加强管理,提高智能管控水平,充分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说养殖对象的品种和结构怎样合理选择,既要和养殖设备相适应,又不能过于单一,还要和近岸(渔排、池塘)养殖品种区别开;有很多海水品种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比如苗种繁育、营养机理、病害防控等。在维护环境方面,要开展远海海域养殖容量研究,远海和近海相协调的养殖规划研究等。

南方农村报:广东的海洋牧场有深水网箱、养殖工船、传统渔排、藻贝养殖等模式。广东不同地区怎样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特色海洋产业?

谭北平:海洋牧场不仅是技术装备集成,也是产业和市场的集成。养殖的收获怎样价值变现,产品怎样最大化增值?并帮助从业者获得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打造相应的商业模式,建设好相关产业,比投资建设更重要。

在珠三角城市群,可利用海洋科技创新优势与经济实力优势,提高海洋产业附加值、提升中高端产业比重,发挥装备与科技支撑功能。同时,结合文旅发展深度医养结合、特色旅游等多元化产业。

在粤西、粤东沿海城市,可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养殖品种,如湛江特色牡蛎、金鲳鱼等。加强创新合作和产业链整合,推动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优化和加强,提高水产地理品牌知名度,增加海洋牧场的经济效益。

打造海洋牧场建设“国家队”

南方农村报:发展建设海洋牧场存在不少难点,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维护费用高等等,怎样平衡好生产投入和效益的问题?

谭北平:这些因素确实是有的,早在十多年前,有机构在广东推广深水网箱,但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就有比较大的关系。只有解决好投资收益问题,才能确保海洋牧场持续健康发展。

考虑到上述这些因素,首先在经营主体方面,应鼓励国企或央企积极发挥作用,打造海洋牧场建设“国家队”。可同时尝试多元化经营,开辟和培育海洋牧场产业集群,为民企、集体经济主体打造牧场质增效的平台。

其次,要加强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加强与上游、下游产业链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开展多元业务拓展,例如特色化生态养殖、休闲渔业+养殖、深加工+销售等。明确制定海洋渔业保险方案,量化风险类型,针对服务海洋经济的难点和痛点,提出应对方案和风险解决方案。

在广东沿海有不少海洋开发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陆海联动的产业格局,为打造更高水平海洋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要建设好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挥效益,有几个思路可参考。一是产品提质增效。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最好是近海地区没有大规模生产的,市场上比较稀缺的。二是产业链延伸。立足优质渔获产品,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或者开发更多产品类型。三是产业融合。以远海渔业为核心,结合第二、第三产业,探索多元融合的新业态。

南方农村报:在海洋牧场方面,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取得了哪些成果?作为海洋高校,如何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谭北平:海洋研究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在海洋牧场方面,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海洋牧场基础研究,包括海洋牧场的选址、规划与论证、牧场发展与管理运营模式,养殖病害防控、新品种培育、饲料研发等。深远海养殖技术研究,包括湛江地区首座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的养殖技术支持,发布了深远海网箱养殖生态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和深水网箱养殖区选址指南等标准。智能装备研发,成功研发了智能投喂、成鱼分级、网箱安全防护等设备,提高了海洋牧场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我省唯一一所海洋大学,一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湛江863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基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强化科技创新和智慧赋能,培育创新联合体和海洋牧场产业集群,为打造独具南海特色的现代海洋牧场体系贡献海大力量。

【记者】孙岁寒

【供图】谢镇伟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李思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