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首席技师炼成记:我的黄金时代在工厂度过

南方⁺ 记者

韦世勇轻轻推开了厂房大门,向厂子里环视,多台加工设备让他感到亲切。这一幕发生在2017年,东莞厚街。2013年从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韦世勇成为一名教师,而后选择回归工厂一线。彼时的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家工厂度过黄金7年,并且成为一名“东莞市首席技师”。

如今,韦世勇依然觉得,当初南下进厂的决定“是值得的”。如果说从高校讲台回归工厂一线,是重启生活的一种选择,那么当前的大步向前,更多是顺水推舟的职业进击。“进厂,帮助自己实现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人脉的积累、财富的增加,世界也广阔了很多。”

告别“铁饭碗”:从高校到工厂

2017年夏天,韦世勇坐上了回东莞的火车。临走前,他向北京的朋友一一道别,因为这之后大概率不会继续留在北京。

三年前,韦世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应届生身份毕业。求学期间班长、数控协会会长等任职经历增加了他的求职筹码,加上大学期间赛绩履历丰富,在学校的推荐下,他当年顺利拿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职。

三年时间里,韦世勇参与机械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我记得讲第一堂课的时候,学生会问很多尖端问题,当时就愣住了,他们提的问题的特别有见地。”

2013年到2016年,韦世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机械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

2013年到2016年,韦世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机械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

一边浏览学习网站,一边参加业界展会、行业技术交流会,韦世勇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北京每隔两年举办的国际机械展会,我都会去看看新设备、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闲暇时间里,韦世勇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他认为:“如果不去厂里试试,总觉得有些可惜。”

2017年,出于职业前景规划和部分家庭原因,韦世勇决定一路向南,来到位于东莞的巨冈精工(广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冈精工”)。彼时,每月工资从“万元户”跌落至4500元,“说不迷茫是不可能的”。

进击工厂:

从应用工程师到首席技师

从应用工程师起步,韦世勇发挥学校所学的数控编程、加工工艺等理论知识,穿梭在不同工序之间,在实践中改善加工效果、增强设备认知,从尺寸精度、效率等方面优化产品质量,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对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要替客户降本增效,要赢得客户信任。”韦世勇的目标感逐渐树立起来。

6年时间里,韦世勇带领团队完成多个项目,为公司设备应用、研发及销售贡献力量,助力公司产品推向市场。在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装配钳工等多项技能大赛上,他数次崭露头角,并在2018年获评“东莞市首席技师”。

作为东莞一项人才选树机制,2015年起东莞在全省率先推行“首席技师”培育工程,累计选树“首席技师”400名。获评人员代表着东莞市各行各业技能岗位上刻苦钻研、技术创新、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被纳入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库,可优先推荐申报东莞市特色人才、“莞邑工匠”及国家和省相关荣誉称号或奖项。

在公司的晋升体系下,韦世勇也完成了从一名应用工程师到夹具主管、再到方案应用部经理的身份转变。“业绩出来了,能得到提拔认可,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韦世勇说。

在一线精进专业技术之外,他还作为技师工作站的负责人,参与公司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曾负责“加工中心”中级工、高级工;“装配钳工”中级工、高级工等工种相关项目,制定通过东莞市技能鉴定考评机构审核的考核试卷20余份,同时担任专业技能培训讲师,助力提升公司员工技能水平。

韦世勇在演讲。

韦世勇在演讲。

与此同时,凭借在校期间的班干部经历,韦世勇还活跃在公司演讲、辩论等企业文化活动中,“公司平台好,学校锻炼的一些才能技艺都能在这里有施展空间。”

“90后”工人的B面:

从“初体验”到“引路人”

走进巨冈精工生产车间,一台台高端五轴联动机床加工出来的精密零件产品精密度达到了0.005mm,相当于1根头发丝大小的十分之一。

韦世勇介绍,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企业致力于研制3c配件加工设备,如今正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产品覆盖传动件、结构件的全部零件,接下来还将提高设备的加工效率,不断提升设备竞争力。

和大多数机械零件爱好者一样,兴趣使然也是韦世勇入行缘由之一。木头切割到家具成品的过程,对他而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我的父亲从事木工装饰行业,关于木工家具的制作流程我从小耳濡目染。后面通过机械专业的学习,我发现很多流程逻辑相通的。”

1991年出生的韦世勇现已成为新一代入厂后辈们的“引路人”。在韦世勇看来,“进工厂”是年轻人与工厂之间的双向选择,而一个具备专业基础、自我定位清晰、工作态度认真的年轻人往往更受倚重,“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应该包括老中青三代,离不开作为后备力量的年轻人的加入。”

“应该以什么姿态对待工作?”“吃不了苦怎么办”这几年,年轻人的诸多问题一次次抛向韦世勇。他的回答一直未变:年轻人不要随波逐流,要认清自己的处境,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岗位上要能有所成长,每天多进步一点。”

近年来,东莞吹响制造业当家的号角,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韦世勇表示,将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更加坚定自己作为技术一线工人的职业选择,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协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更多支撑高端技术的后辈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练就一双“铁肩膀”。

【策划】郭文君

【统筹】叶永茵 龚名扬

【撰文】龚菊 薛屏

【图片】何绮莹 受访者供图

【设计】袁永平

【实习生】叶锦隆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