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年历史!增城这项省级“非遗文化” ,你知道吗?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

舞貔貅是客家地区的传统舞蹈节目,每逢年节喜庆,貔貅舞必定上街表演,受到群众的喜爱。派潭镇佳松岭村的张氏舞貔貅在增城久负盛名,早在2007年就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区三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为了传承这项文化,佳松岭村设有专门的舞貔貅培训基地,传承人还亲自走进中小学授课,培育一代又一代新的传承人。

走进位于派潭镇佳松岭村的舞貔貅培训基地,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木师傅正在授课。“拳术是舞貔貅的基本功,学好拳术才能开始下一步的训练,这是最重要的开端。”张永木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貔貅舞又称“舞客家猫”“客家醒狮”,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荔城等乡镇及周边地方,并于2007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张永木师傅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舞貔貅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客家先民定居增城的时期,在佳松岭村一脉相传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还蕴含驱灾辟邪的含义。“我在1963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舞貔貅,从学生到师傅再到成为传承人,坚持舞貔貅已经有60年,现在我主要负责主持佳松岭村的貔貅队,不断地吸收新学徒,将传承文化作为我的毕生使命。”张永木说道。

张永木正在授课拳术

记者了解到,舞貔貅以前主要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一直坚持“武术友天下”的原则,不仅传承本宗祠的村民,也收纳了不少外姓学徒,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解和学会舞貔貅。后来随着发展,舞貔貅活动逐渐萎缩。为了防止舞貔貅制作和表演技艺出现断代失传的危险,自2005年以来,我区相继制定了不少有关舞貔貅技艺的保护措施,并予以经费支持。2007年,佳松岭舞貔貅正式被列为省级第二批广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派潭中学和佳松岭村建设了2个市级非遗传承培训基地。此外为加强作品创新和传承,貔貅队经常参加省市区重要非遗展演和比赛,还组织高校对舞貔貅开展文创开发和专题研究。广州周边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商学院、华立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更是佳松岭村舞貔貅调研的常客,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弘扬。

华商学院学生调研佳松岭村舞貔貅

学生正在表演舞貔貅

“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一代的加入。”据佳松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小琴介绍,目前派潭镇党委、政府和佳松岭村委协同学校合作,将“舞貔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纳入到教学课程中,目前在派潭中学和派潭二小都设有舞貔貅教学基地,由张永木师傅担任老师。

派潭第二小学舞貔貅教学基地

“我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主动加入貔貅队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表演的过程中非常有趣。”目前已经高二的学生张雨扬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看着舞貔貅长大,作为本村的村民,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舞貔貅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舞貔貅未来的发展,佳松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小琴说,未来将全力把舞貔貅打造成当地的传统特色民俗,过年期间到各合作社进行拜祠堂、入户拜年、武术表演等,让舞貔貅在当地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此外还计划和村内的民宿合作推出貔貅系列文创产品,拓宽“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我们计划和民宿合作,推出一些貔貅文创,比如有貔貅图案的雨伞、杯子、枕头等,民宿可以作为礼品送给顾客或者在民宿内设置一个摊位和展示区,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貔貅文化,将它发扬光大。”黄小琴表示。

貔貅文创产品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汤芷欣 赖志彪 谢锡权 文/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