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延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该工作室的成立是阳江职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教研发展的又一闪亮平台,将为解决阳江需求日益加大的各类预制菜、食品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进一步推进阳江职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水平,将进一步助力阳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3月1日,张延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在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双高建设’为引擎,紧跟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专业设置,注重凸显学校的海洋特色,实施错位发展。”学校教务处处长、招生办主任杜菁锋教授介绍说。2022年,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功入选广东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培育单位,成为粤东粤西粤北20所市属高职院校5所入选学校之一。加上学校已立项建设的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数量在粤东粤西粤北20所市属高职院校中排名第2),学校的“双高建设”已装上了“双引擎”,内涵建设开辟了新征程。
随着全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输送高素质职业性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技能人才规模、质量双提升,打破技能人才职业成长天花板。”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负责人在采访中说。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航拍图。
作为全省七所百年老校之一,阳江职院坚持“以德树人、工学结合、质量立校、创建品牌、科学发展、服务地方”办学理念,培育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各行业的栋梁之材。如大家所熟知的艺术名家关山月、许章衡、陈章绩、谢天赐等,企业家黄真友等都是从这里走出的骄子。
专注人才培养,专业优化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通过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动态地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双高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紧扣区域产业结构,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校通过实施‘集中优势、错位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一产业一学院‘的办学模式,按照’一体两翼’(以工科为主体,以现代管理及艺术设计为两翼)、办优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海洋与食品、人工智能、现代商贸、蓝色旅游、融媒体与创意设计、教师教育等专业群”,杜菁锋表示,学校的机电一体化、食品检验与检测技术和小学英语教育等四个专业群已成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项目。目前,学校已初步构建了效应明显、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体系。
学校围绕阳江市“3+6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主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实行专业设置的动态调节机制。
2023年,该校将风景园林设计等7个专业列为2023年暂停招生专业,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等5个新增招生专业,每个专业均与阳江区域重点产业对接。如阳江市正在构建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风电产业集群,围绕新兴产业,阳江职院在办强办优原有的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基础上,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检车与维修、按该校“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拟新设海上风电技术等多个专业;2022年国务院同意在阳江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阳江职院2023年设置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助力试验区的建设;阳江蓝色旅游是支柱产业之一,阳江职院对标设立游轮专业等,精准培养输送服务地方人才。
正是因为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声誉与对莘莘学子的吸引力与日俱增。2022年学校的春夏季招生火爆,新生录取最低排位各专业各类型平均飙升3万名,报到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招生数量与质量齐升。2023年春季招生中,学生的最低投档分数线又提升了近3万名。不少本地家长感叹“想不到想就读阳江职院还一位难求”。
2022年学校新生回校报到场景。
“招生就业两旺”,学生就业范围对接阳江、服务大湾区、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稳保毕业生就业难题,阳江职院做了多种方法的尝试并取得不错成效。除了线上线下企业宣讲会、招聘会等模式,还通过7大专业订单班的签订,培养了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产业人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近五年来,阳江职院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05%,总体就业率达99%以上。
学校院长李德豪在校园招聘会上了解学生应聘情况。
除了就业情况良好,还涌现一批毕业生创业典型。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陈振国被称为“沙虫王子”,致力于沙虫种苗繁育养殖,获国家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称号;电商专业毕业生郑明发创办电商企业,专注服务五金刀剪产业,年销售额超亿元;电商专业毕业生蔡志杰专注服装设计、生产,创新线上销售模式,年销售额达数亿元……
对于技术型学生培养、发展、就业发展等问题,就业指导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欣喜地表示,近年来呈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从去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来看,毕业生行业流向与学校特色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深受企业欢迎。
建强师资队伍,助力支柱产业
“专家对产业发展很重要,一个有影响力的专家,带来团队、技术、各种资源。”阳江职院副院长刘和平表示,学校围绕阳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阳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专家团队。近年来,学校多个博士(教授)带领团队扎根阳江,紧扣地方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连续三年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立项数居粤东粤西粤北高职院校前茅。强大的专家队伍,对各支柱产业的发展起到智库的作用。
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创新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裴新军、刘文彬两位博士、教授级高工,专注五金刀剪新型合金材料研究,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研发多项新材料,突破性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培养学生团队,为阳江传统五金刀剪附加值赋能,致力于把阳江“一把刀”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学校刘文彬博士在带领团队进行新型合金材料研究。
这是阳江职院建强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挑战,阳江职院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将其放在突出位置。
聚力国际先进成果突破,推进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紧贴地方产业,阳江职院擦亮了“七个一”品牌,这里有致力于污水治理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德豪教授,突破禾虫人工繁育的陈兴汉博士,倾情推广“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范斌博士等。
“引进来”有效开展,柔性引进省“扬帆计划”创新团队,组建广东省海洋河口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广东省食品低温加工新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一支由6名正高职称人员、10名博士,2名省领军人才、1个省教学团队、2个广东高校创新团队、30多名省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构成的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正活跃在田野乡间……
学校陈兴汉博士在进行禾虫人工繁育研究。
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方面,学校以弘扬漠阳文化为抓手,谱写地方文教事业新篇。拥有教育部高职院校“一校一品”(阳江职院风筝)示范基地、广东省社科普及基地、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展阳江风筝、阳江漆艺、阳江方言、疍家文化、海丝文化、冼夫人文化等地方文化和技艺研究,传承漠阳文化。参加国内外风筝比赛,获奖100多项;近三年,仅漆艺方面就有授权专利31件,在国内外漆艺大赛获奖8项;承担了国家语保项目阳江、阳春方言调查与研究项目;近年来,承担阳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占比超过50%,成为阳江市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重要基地。
学校老师张河英在同学生上风筝制作课。
创新教学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近日,笔者从阳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今年1月至2月,市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2.09亿元,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发展势头良好。目前,阳江加快构筑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大千亿支柱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剧增。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阳江职院围绕服务园区发展和企业需求,让学生和企业双向奔赴。
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阳江职院遵循“专业契合产业”的定位,着力培养培训阳江五金刀剪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岗位紧缺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打造了一张“产业+职业教育”的新名片,为阳江市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与阳东万象工业园合作共建阳江市粤德教育与培训中心,率先在省内职业教育中实践“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为五金刀剪、合金材料、风电装备等阳江主导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培训中心先后获16项教研科研平台项目,累计培训人才1.3万余人次, 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
学校师生在阳江市粤德教育与培训中心上课实践。
创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凭借省级公共培训中心、省科技创新专项科研项目等22项省厅级建设项目和丰硕的教学研成果,粤德中心被评为阳江市人才工作示范点单位,实现了办学空间外拓及密切对接产业需求,打造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职教“新样板”。
随着经济回暖,企业用人需求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和校方对经济持续向好和毕业生就业充满信心。用人单位表示,“这几年,一直从阳江职院选用专业技术人才。从用人情况看,这里培养出的学生视野开阔,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切合企业的需求。我们期待中心弘扬工匠精神,为阳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党委书记赵才勇带队到明阳新能源集团考察,交流毕业生工作情况。
目前阳江市正大力建设阳江国际风电城,打造千亿支柱产业集群,争强做大企业发展新高地,推进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熟悉本地情况的优秀专业人才在此安家就业。期待阳江职院持续探索的“一县区一产业一学院”办学模式得到更好的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水平,聚焦地方产业布局、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对接“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的赋能能够进一步得到发挥,培养出更多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撰文】巫雅柠 杜菁锋
【通讯员】庄剑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