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鲍鱼臭味的掩盖下,载着秦始皇遗体的辒凉车驶向帝国都城咸阳。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始皇帝在最后一次东巡途中崩于沙丘平台。
大臣赵高与李斯密谋立秦始皇少子胡亥为太子,却唯恐诸公子与天下百姓听闻风声后作乱,于是秘不发丧。东巡车队每到一个地方,侍臣照例进呈饭食,随行官员也像平时一样参奏政事,只不过他们此时面对的,是一具尸体。
由于正值酷暑,始皇帝的遗体渐渐腐烂发臭,赵高等人便用臭鱼来掩人耳目。
车队在秦直道上飞奔,这条通衢大道是秦始皇生前建立的丰功伟绩之一,如今却成为他送葬的通道。此后,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大秦帝国,也将如疾驰的马车一样飞速坠落。
▲秦铜车马。图源:摄图网
祖龙之死
秦始皇病逝前,一度执着于寻求长生不死药,但他连仙药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去见先人了。
之后,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先后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此次东巡队伍中原本还有一位重臣,即出身开国功臣蒙氏家族的上卿蒙毅,但之前秦始皇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境内)时患病,派蒙毅外出祭祀山神,祈求消灾。
蒙毅一走开,赵高便有了可乘之机。
赵高不是不学无术的宠臣,而是颇有才能的重臣,他时任中车府令,这是掌管皇帝乘舆的官职,而他另一个身份,是秦始皇少子胡亥的老师,多年来负责教导胡亥书法与法律。在东巡途中,赵高作为近臣,还兼管皇帝符玺。
赵高虽然攀上了秦始皇喜爱的小儿子胡亥,但胡亥并非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史载,秦始皇有子女二十多人,其中,秦始皇长子扶苏因在此前的“坑儒”事件中挺身而出,劝谏父亲放过诵读孔子之书的儒生,被贬到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担任大将蒙恬的监军。
扶苏为诸生求情,惹怒了秦始皇,但没有就此失去继承权。镇守帝国北境的蒙恬统领30万大军,而他的弟弟蒙毅在始皇帝身边担任要职,备受信任。扶苏外有蒙恬的辅佐,内有蒙毅的支持,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史书称,“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这也让赵高深深畏忌。
赵高早年犯过大罪,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正是蒙毅。公正执法的蒙毅认为,依照秦律,赵高应该被处死,但秦始皇考虑到赵高是个人才,就赦免了他。赵高是胡亥一党,又与蒙毅有仇,当然不愿让扶苏顺利即位。
秦始皇病危时,留下一封诏书,要寄给远在上郡的扶苏,命其“与丧,会咸阳而葬”,也就是召扶苏火速前往咸阳,准备皇帝的丧事。但这封诏书被赵高扣下了,他对学生胡亥说,皇帝驾崩前,单独留遗诏给长子扶苏,这对胡亥极为不利。
胡亥起初还说皇帝自然有他的考虑,自己也无可奈何,但赵高随后的一番话,坚定了其夺位的决心。赵高说到,皇帝一向喜爱公子,他命您同行巡游天下,已经宣示了以您为太子的意思。
胡亥是“沙丘之谋”的关键棋子,而另一枚棋子,是丞相李斯。
李斯多年来担任帝国重臣,是秦朝政治制度的规划者之一,他奉行法家的严刑峻法,而扶苏明显倾向于儒家。晚年的李斯已然位极人臣,但其权势是皇帝赋予的,皇帝也可以随时收走,一旦扶苏上台,改变政策,李斯是否还能保留现有的权位都很难说。
这种隐秘的政见对立,有可能将李斯推向了胡亥一边。
赵高劝说胡亥后,就去找李斯,说:“皇帝给长子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我们手里,要立谁为太子,你我说了算。”
李斯用震惊的口气说道:“这是亡国之言。此事不是身为人臣的我们可以讨论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