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 罗定州古城墙:昔日守护城池,今日守望历史

罗定发布
+订阅

罗定州城墙,位于罗城北区,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距今已五百多年。城墙原周长2.2公里,高5.3米,厚4.3米,是罗定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建于明朝的古城墙,每一块青砖都饱含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州城墙设有三个城门:东门曰顺德门、南门曰永安门、北门曰成武门。

城墙北面临江,曾被洪水摧毁,雍正八年在北城墙增修河堤250米,光绪年间又遇洪水,再在河岸加筑石堤二级,每段长110米,今还有数段城墙。城墙底部由6层红石条砌筑,高约1米,大青砖砌墙身,部分城砖刻印有工匠姓名,内墙垂直,外墙收分。

随着岁月流逝,风吹雨打和战事的摧残,城墙慢慢变成了残垣断壁。明清以来的战事,由于屡屡攻破城池,导致城墙千疮百孔。2010年的一场水灾,洪水把北门左边的分三级砌起的一段城墙冲毁。

如今的罗定州城墙已不是当年用于抵御洪水、防御外敌入侵的防线,经过岁月的洗礼,州城墙成了罗定的历史标志、历史传统文化的载体。

来源 | 罗定市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