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美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含义、理解美的价值,传递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崇德向善的气质与文化修养。
根植莞城千年文化,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导,近年来莞城将美育发展作为教育战略,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起美美与共的大美育格局。
为进一步加强区域交流与研讨,强化美育教育品牌特色,莞城特别策划推出2023年“美遇莞城”项目式课程周活动。探寻以美育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南方+同步推出专栏,深度聚焦莞城区域内的9所学校美育亮点,从美出发、向美而行。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美遇莞城|莞城建设小学:以美立美,美美绽放
开设班级打击乐、京剧进校园、童心彩塑等校本特色课程,建立美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建校二十余年,莞城建设小学秉承“力行・立美”的办学理念,坚定“立美教育”,用多彩的立美教育,让学校美育文化四溢,以美育人。
通过“以美赋能”“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立美”“美美共建”五大路径构建,建设小学整体规划“立美”课程,使学校美育课程结构更合理、艺术特色更鲜明,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体验快乐、收获成长、如花绽放。
多元立体课程,营造以美育人的氛围
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近年来,莞城建设小学立足“力行·立美”办学理念,重新梳理“立美课程体系”,将国家基础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类课程互相联系、交融,让课程学习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多元立体的立美课程体系,为学生创建美好的学习环境,营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良好学习氛围。
咚咚打击乐团节目《荔枝红》获省二等奖。
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依托,开发班级打击乐、京剧进校园、童心彩塑等校本特色课程。以班级打击乐为例,学校落实三级课堂,达到人人掌握一门乐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以美育人的目标。同时,在“打击乐”课程的基础上,整合科学、音乐、人文等领域,开发设计了“节奏大师”项目化学习课程,该课程获市东莞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三等奖。
咚咚打击乐特色课程架构图
此外,学校还将音乐课与京剧相融合,让学生在校园中学习京剧文化,激发学生欣赏京剧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学校教师对全东莞市音乐教师进行戏曲专题师资培训。
校内,上好每一堂课;走出校门,美育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学习、展示的大舞台。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设小学与可园仅一河之隔,学校借助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与可园建立文化关系,建立了美育教育基地。同时,学校还编辑了包括“可园建筑的艺术美”“可园瓦当”等五大内容的《可园心画》校本读物,分年级开设了“可园书画”社等,构建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适应学校特点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师生参加2020美遇莞城东莞市中小学师生才艺(秋季)艺术作品展。
课程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在稳步提升。根据学生培养需求,建设了绿色、智能、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和集成、智慧、因变的特色新学习场景,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让整个校园环境发挥着一种常态的、稳定的、潜隐的教育功能。例如,学校建设了立美校园特色文化景观,优化“红领巾咚咚打击乐”室等场室。
搭平台展风采,美育教学成果显著
立美文化节、运河之夜、学生才艺大赛、年级书画展……近年来,为充分挖掘美育的价值,发挥美育的力量,建设小学以活动为载体,为全校师生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实现了环境美、人文美、教育美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运河之夜”是学校美育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教学成果显著。仅在2022年,学校多个书法作品获第三届东莞市青少年临书大赛一等奖;音乐类作品在东莞市第十一届少儿艺术花会获得音乐类金奖;学生结合传统艺术编排的“醒狮”节目参加了粤港澳青少年展示活动,经过层层角逐,荣获了省6-8岁组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学生艺术团近两年来表现亮眼,共获国家级奖项16个,省级奖项6个,市级奖项107个,区级奖项121个,在全区甚至全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辐射力。
成绩的取得令人瞩目,高素质美育师资团队则是背后的强大支撑。据介绍,多年来学校坚持打造艺高德馨的立美专业团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变革,扎实推进美育“强师”工程。
一方面,学校以“艺术+”教学推进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制定艺术科组品质课堂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以“六有”(有目标,有展示,有参与,有矫正,有延伸,有评价)为突破,形成符合学校艺术教学的“教学资源库”。
另一方面,学校还一直把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作为提高美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来抓,重视强师工程建设,积极打造名师,树立先进教师的典范,发挥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分梯队培养名师。
东莞市小学音乐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能手、莞城建设小学王娟老师课堂展示。
一是开展“青蓝工程”,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其次是“名师工程”,目前学校音乐科组有三名市级教学能力手,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同时还以赛促教、以研促训,带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长教育智慧,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品质。
【统筹】王慧 林群贤
【撰文】李玲 黄婷
【设计】袁永平
学校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