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梅江区龙坪市场迎来了一天之中最热闹的时刻。“新鲜的五花、筒骨、季顶,品质好,价格实惠。”“阿姐,莴笋多少钱一斤?帮我装两根。”“您要什么品质的鸡?有22元一斤和28元一斤的。”肉在案上,菜在篮里,市井气息,活色生香。
优质食品,是幸福感的来源;食品安全,是幸福感的保障。
去年以来,梅江区检察院以食品安全为工作主线,从食品的来源入手,仔细摸排危及食品安全的线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召开圆桌会议、开展“回头看”等工作,联合多方力量,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守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梅江区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办案成果。
除此之外,梅江区还优化措施,创新农产品健康二维码,健全蔬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机制,有效提升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整体水平。
关注
找寻妨碍食品安全的因素
天气愈发热了,经过汛期的水分储备,农作物迎来了快速生长期。
梅江区城北镇乐得鲜蔬菜基地里,各种各样的蔬菜正疯了似的生长。大棚内,豆角、苦瓜、西红柿的藤蔓缠绕着竹条,形成绿色的瀑布,瀑布下,果实若隐若现;大棚外,芋头、黄瓜释放出新绿,装点着大地。
这里,每天都有近千斤蔬菜被送往梅州城区,成为居民的盘中珍馐。梅州市乐得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洛先是基地的管理者,也是最了解消费者的人。他心中有着一本账,记录着消费者的喜好:“茄子不能太大,半径2厘米,长度15—20厘米最为合适;辣椒卷的卖得比直的好,本地人更青睐卷的辣椒……”
近些年,通过发展蔬菜产业,一批如郭洛先一样的新农人富了起来,他们不断钻研技术、带动周围村民共同种植,为梅江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梅江区打造“梅”字号农产品增添了底气。
如何让“梅”字号农产品走得更远,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梅江区检察院有了新实践。
在日常履职监督中,梅江区检察院发现,该辖区内多家农贸市场的部分食用产品存在“农药残留: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超标”等问题,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
而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梅江区农产品监测站开展监督抽查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数量和种植面积,未能与区内实际情况相匹配,导致部分蔬菜未经监管便流入市场。除此之外,相关检测机构采用的食用农产品检测指标有待进一步优化。
两组线索表明,目前,仍有食用农产品未经检测就流入市场销售,存在监管漏洞。若不及时加强监管,提升安全检测的覆盖范围,不仅会影响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会有损梅江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
作为法律监督机构,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梅江区检察院进行了深入思考。“做好监管工作,把好源头第一关是关键。”在梅江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张慧看来,要监督检测食品安全机构,扩大它们的覆盖范围;同时,完善指标检测,提升检测合格率,是关键。
一场关于蔬菜的“去残留农药”之旅正在上演。
介入
三方力量护航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问题,请各部门一定要重视,加强监管,不要让农药残留过多的产品流入市场。”“请梅江区农业农村局和梅江区市场监管局立刻对辖区内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食用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进行排查。”“请西阳镇做好农资市场执法监管,对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及时处理。”
在梅江区检察院召开的圆桌会议上,检察机关向负责农产品监管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
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扩大检测机构的检测数量,关键在建立稳定的工作机制,重点在各部门的高效协同。“难事更要大家一起上。圆桌会的目的在于通过各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共同整治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梅江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湘萍说。
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梅江区各部门分别采取行动,对辖区内的农产品进行农药“脱衣”。
处理流通到市场上的不合格农产品是第一步。“我们接到检察建议后,立即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对各个市场抽检、快检的种类、范围、时间以及后续处置全程进行了梳理。在发现有不合格农产品的时候,驻场工作人员迅速进行处置。”梅江区市场监管局市场股负责人表示。
去年1月22日,梅江区百花洲市场检出豇豆、菠菜不合格,收到情况通报后,区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迅速到现场进行核销,及时对不合格批次的蔬菜进行处理,并出具复函,打消群众疑惑,守护蔬菜安全检测。
数据显示,2022年1月—5月,相关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3人次,检查各类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8个,有效解决了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流入消费者餐桌的问题。
完善检测机构是第二步。打开梅江区“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表,“梅江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综合大楼项目”赫然在列,该项目将投资6500万元,建设时间为5年。
检测标准也在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我们制定了《2022年梅江区食用农产品安全抽检工作方案》,确定全年开展监督、例行抽检农产品样品数量增加到500批次以上;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明显。2022年1—5月,梅江区农产品定量抽检190批次,合格率达100%。
完善
设立“健康二维码”全流程溯源
走进位于西阳镇的文惠生鲜连锁超市,新鲜的蔬菜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记者注意到,在蔬菜上方的价格牌,印制了一个二维码。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阙文光告诉记者,这是近期公司印制的“健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与此类蔬菜有关的执行国家生产标准、产品名称、产品等级、产地、生产日期、农残内检员等相关信息,都在手机上显示了出来。“消费者常常会担心,自己所食用的蔬菜有无农药残留、种植过程是否无公害,如今扫描二维码便可知晓,消费者更放心。”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阙文光说。
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是根本,抓手在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全流程、全链条、可溯源的安全监管机制和检测情况通报反馈机制。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梅江区便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确定梅州市乐得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梅州市强惠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农产品全程追溯衔接试点单位,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体制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监督、责任可界定全流程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如今,梅江区不少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都获得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准入券”,食用农产品的质量上去了,价格高了,销路广了。
“未来,我们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健康二维码’,进一步扩大梅江区农产品追溯的覆盖面,让消费者安心、放心食用‘梅字号’农产品。”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种植到采摘,从销售到加工,梅江区的蔬菜产业链越来越清晰;产业链背后,有检察机关着力护航,将推动蔬菜产业越走越远。
接下来,梅江区检察院将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协同履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凝聚保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合力,从源头把好食用农产品流入市场的第一道安全关,全力守护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餐盘子”的安全。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梁时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