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做一顶凉帽!非遗凉帽制作技艺被搬上小学课堂!

桥头政法
+订阅

织竹笪、上光油、画圆圈、定帽边、缝布帘、系帽绳……一道道复杂的凉帽制作工序被搬进了课堂。4月13日,一节特别的实践课——非遗凉帽制作走进桥头镇中心小学,让广大师生体验亲手制作凉帽,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活动上,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导师谭启带着凉帽编制技艺走进了六年级的课室,为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凉帽的历史文化、凉帽的作用以及凉帽的制作方法。

据了解,凉帽是由帽穗、帽帘、帽布组成,其制作过程讲究,除了需要严格选取竹、蔑等材料,还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做出一顶凉帽。师生们在谭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认真学习凉帽制作,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独一无二的非遗作品,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这次“非遗进校园”实践课的开展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广大师生在亲身体验非遗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更深入地认识了桥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让更多人切实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传承“火”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