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川“回家了”!
为迎接广州美术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胡一川先生诞辰113周年,4月18日,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龙岩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定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在胡一川故乡龙岩美术馆开展。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表示,近年来,胡一川的故居及其作品、文物等已成为广州美术学院开展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宝贵资源,“本次展览也将开启闽粤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新篇章”。
重现胡一川“到前线去”艺术人生
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介绍,本次展览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继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之后的第三站。
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以“革命与抗战的冲锋号”“解放与建设的奏鸣曲”“家乡与国家的赤子情”为主题,展出胡一川300余件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
童年往事、私塾启蒙、南洋经历和厦门求学等早期材料,重现了胡一川成长轨迹,特别反映他与福建尤其是闽西革命老区之间的关联。
版画《到前线去》是胡一川的代表作,在民族国家需要的时候“到前线去”,也成为胡一川一生的鲜明写照:
《到前线去》复制件 1932年 上海 20cm×27cm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美术家联盟,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用笔与刀号召人民到前线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延安,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组织抗战宣传,坚守在前线记录军民英勇奋战的场景;
在中央的委任下,他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院长,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木刻是胡一川革命与抗战最强有力的艺术武器。他的《到前线去》《魔鬼下的壮丁》《军民合作》《牛犋变工队》等木刻作品均为中国抗战美术的先锋之作。
牛犋变工队 1943年(1960年翻印) 延安
作为最早响应鲁迅号召,吹响“新兴木刻”冲锋号的先驱者,胡一川在杭州、上海、厦门、延安、太行抗日最前线,积极组织创办木刻社团、木刻研究班、木刻工作团……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一川的主要创作方向转向油画,既有《开镣》《铁窗下》《前夜》等“解放”之颂歌,亦有《挖地道》《南海油田》《见矿》等“建设”之赞歌,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色。
见矿 1994年 广州 138.5cm×184cm 布面油画
开启两地美育对口合作新篇章
“中川村,好地方;东片有个马山岗,西片有个祖公堂;南片狮象把水口,北片有口大横塘;水流东甲村中过,中心有个和好坊……”
展览现场,胡一川家乡中川村的客家山歌不断回响。直至耄耋之年,胡老仍然时时哼唱这首儿时的童谣。
日光岩水操台 1980年 厦门 40.5cm×56cm 布纹纸油画
胡一川10岁时就走出福建这座小山村,但与故土的联结从来没有在他的生命中消失。在他的抗战前线日记中,常常记录着家乡的美景、素朴的村民、客家的美食和家人的温情。
新中国成立后,胡一川多次带着油画箱和画布返乡创作。《我的故乡》《中川风景》等多幅作品都表达着他对家乡的赤忱热爱以及对家乡建设的自豪之情。
我的故乡1983年 永定中川 52cm×70cm布纹纸油画
中川风景 1987年 福建永定下洋 60cm×59cm 布面油画
“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都深深地影响着胡一川的艺术创作。”龙岩美术馆副馆长张锦华说。
在他看来,胡一川敢于站在人生前线的艺术气质与闽西客家人决力冲出大山的进取精神一脉相承;而他融写实与表现为一炉的艺术取向,也与客家人兼具务实与浪漫的作风息息相通。
1926年,鲁迅在厦门集美学校发表《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演讲。作为听众的一员,胡一川深受勉励,亦一生以“傻子精神”自勉。
“闽粤两省近现代不少艺术家都与东南亚华侨有深厚渊源,胡一川就是很好的例子。”胡斌建议,两地可以合作展开深入研究,共同还原东南亚华侨对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影响。
今年2月,广州与龙岩正式成为对口合作城市,文艺交流活动不断。3月27日,“‘寻根溯源,不忘初心’广州美术学院美育课堂——胡一川故乡下洋行”活动在当地举办。
活动期间,广美师生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同时为当地孩子带来多元化的美育研学课程。广州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主任梁迪宇表示,接下来,广州与龙岩两地将共同打造社会美育基地,设立社会美育实践点,开展学术及文化项目申报活动。
【记者】杨逸
【通讯员】江粤军
【图片】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