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头“刀麻切”:“刀麻”切出特色客家美食

樟木头
+订阅

在东莞唯一纯客家镇樟木头有一道地方美食——“刀麻切”, 这个名字乍一听像是某种武功秘籍,很难让人联想到食物上,但其实是客家人自创的一种特色面食。

早期没有制面机时,客家厨娘会将煮好的米饭加入粘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平,再用大刀将面团切成条状,这种比面条短又厚面食就是“刀麻切”。

据介绍,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后,保留下吃面条的习惯和传统,为了在南方也能吃上面条,樟木头客家人结合南方盛产的稻米和面条制作方法,创造出一种特色面食——“刀麻切”。

“刀麻切”这个名字背后还有一层特殊含义,“刀麻”在客家话中是刀的意思,在刀字后面加上“麻”是客家人的一种尊称。据介绍,“麻”作为一种植物材料,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客家人有在物品后加上“麻”以表重视的习俗,例如:把斗笠叫作“斗麻”,勺子叫作“勺麻”等,甚至还会在姓名中加上“麻”字作为花名。“刀麻切”不仅是客家人本土化的叫法,也出于对这道美食的一种重视和喜爱。

作为一道特色美食,“刀麻切”的制作却不复杂,用大刀切好面条加入汤底中煮熟即可,其中,一碗“刀麻切”的风味取决于精心烹制的汤底。

蒜泥切碎、豆豉蒜蓉放入油锅“爆香”,挑选新鲜的排骨、虾米、瑶柱、吹筒仔(小鱿鱼)和其他辅料炒出香味,加水熬制浓汤,再放入“刀麻切”煮熟,出锅盛入碗中撒上一把葱花和芹菜,这样美味的“刀麻切”就完成了。“刀麻切”面条劲道,汤汁浓厚咸香,排骨、虾米、瑶柱和吹筒仔入口鲜香,一碗下肚不仅美味,还饱腹感十足。

客家人在遵从传统中也有创新改良。在过去,鸭肉、排骨、豆豉、和蒜头是面汤必备的底料,经过樟木头客家人代代改良,在汤底中加入了瑶柱和吹筒仔,让汤汁鲜味更足、味道更好。

“不管是农历四月八沐佛节,还是农历七月十四过小节,在大大小小的节日里,樟木头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按照传统做‘刀麻切’庆祝”。厨娘赖阿姨说,在过节的时候,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制作美食享受美食,其乐融融。这种特色面食一直流传至今,深受樟木头客家人的喜爱,作为节日庆祝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现在也出现在日常生活的食谱中。

勤劳淳朴的客家人遵循传统,也懂得生活,他们借着各种节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用美食犒劳自己,共同分享庆祝,而一碗美味的“刀麻切”就是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最好祝福。

通讯员:蒋鑫、邹晓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