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承认抑郁,别被“坚强”害惨了!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订阅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及家人不重视,以为不过只是压力大,放松放松就好了。

经常听见有人说:

她就是闹脾气,想不开而已。

你振作一点,别让父母那么操心你!

你个男人,怎么一点小事就矫情?

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常常存在诸多误解。

这也导致大量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可能会出现自杀的企图或行为。

01 直面抑郁症

陈先生是一名事业有成的海归人士。

他从小被教育,千万不能对别人展露脆弱。所以,在他被诊断为抑郁症后,他一度不承认这个事实,觉得自己脆弱、情绪低落、扛不住压力,是件十分羞耻的事。

但最近,在连续的阴雨天的影响下,陈先生的抑郁症发作了。

“无法抑制的痛苦经常在胸口上叫嚣着、哭吼着。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倒下,却每分每秒都被某些粘稠而有力的丝线拖拉着走。”

这种感觉在阴雨天的时候最明显,所以他非常害怕下雨,只要下雨,他的好心情就像太阳一样被乌云遮住了,世界也通通陷入了黑暗。

这种痛苦甚至一度让他崩溃地拿起刀,往自己的手腕上面直割,想让身体上的痛苦去盖过心灵上的煎熬。

好在父母及时发现,将他又重新拉回了人间。冷静过来的陈先生,感觉后脊背满满都是汗,他也震惊自己的举动,当时一心只想离开这个世界,觉得离开了就不会有痛苦了。

终于,他意识到自己真的生病了,归根到底,他被“坚强”害惨了。

所以,他决定直面自己的抑郁症,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开始接受系统的综合治疗。

图|黄医生为抑郁症患者看诊

02 破解抑郁症误区

抑郁症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对其造成精神痛苦,最坏后果是导致自杀行为,这也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器质性精神障碍科副主任医师黄镇顺指出,抑郁症是可以被预防和治疗,然而临床上多数人因不了解抑郁症而产生一些误区,以至于病情越来越严重。

误区一:不愿意住院治疗

有一个抑郁症女孩,她读的是重点高中。她妈妈在她初二的阶段就发现她不愿说话,常躲在房间里哭,担心她是不是有抑郁症。

但她爸爸非常排斥带她看心理医生,觉得这只不过是学习压力大造成的,所以一直拖,拖到高中。

刚入学不久,她就出现了自伤的行为,对家里人完全的抗拒和排斥,在家里也不愿意上学,这时她爸爸才觉得需要看看精神心理科了。

黄医生指出,孩子爸妈刚开始不愿意住院治疗,以为住进了精神病院会影响孩子学习。其实,像这种伴有自杀企图的重度抑郁,首选住院治疗。

除了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我们还会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展心理、物理等辅助治疗,通过一个全面综合的治疗方式,患者可以早点回归社会。

另外,家长需建立一个正确的疾病观念,摆脱这种病耻感。

误区二:不遵从医嘱随便停药

黄医生表示,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只要患者抑郁情绪改善了,就自己终止抗抑郁的药物治疗。

实际上按照国际的治疗指南来说,抑郁症是一个全程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维持期、巩固期的治疗,通常一般急性期的治疗是 6-8 周。

他强调,抑郁症并非单纯想不开,而是患者大脑发生器质性改变,像五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出现下降,神经细胞之间信号传递出现问题,导致控制情绪、认知、躯体功能的各个神经环路出现问题。

所以,对于首发的患者,需要全程治疗的时间是两年左右。对于复发两次以上的患者,全程治疗时间需两三年。

对于复发了三次或者是三次以上的患者,基本上需要长期用药,甚至终身用药。

误区三:害怕伤害百般迁就

一旦家里有人被确诊为抑郁症,家人就把患者当“水晶玻璃人”,患者想怎么样,家属就依着他怎么样。

他做得不对的地方,家人根本不敢去纠正他。

黄医生表示,抑郁症患者行为的纠正,除了医生之外也需要家人的积极参与。

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动力,除了药物基础的治疗方式之外,行为的纠正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又如,多一点督促他,把他推到社会上去,不要每天由着他睡到11点钟,而该给他制定一个规定,帮助他培养相对比较规律的生活作息的习惯。

误区四:不可以生孩子

抑郁症患者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大概是2:1。患上抑郁症的女性普遍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患上抑郁症,说到生孩子就有些担忧。

国外有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父母所生的孩子抑郁症的患病风险是非抑郁症父母的两倍。

黄医生表示,虽然抑郁症有遗传风险,但并不是代表父亲或者母亲有抑郁症,孩子就百分之百会有抑郁症,只是说他的遗传风险会比父母生物学正常的人群来说偏高一些。

因此,如果想生孩子,需要与医生商量,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待病情稳定停药后再作考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