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穿军装,奉献情怀都一样。迎着强国号角,走在拥军的路上……”每当听到这首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歌,莫浩棠都会心潮澎湃。
18岁入党、入伍,24岁转业从政,35岁下海从商。莫浩棠“一朝从军,从此拥军”,他40余年如一日,将爱国拥军作为毕生事业。他的集团及下属企业向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1.2亿元,其中为爱国拥军事业捐助近700万元。
“爱国拥军不是做慈善,而是责任和义务。”莫浩棠还牵头成立了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积极发动身边社会力量投身双拥工作,实现了从一个人的发光到一群人的发光。2021年,他获得第三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称号,成为广东首位入选代表。
2021年7月,莫浩棠获得“最美拥军人物”称号
曾冒着炮火救出伤员
在东莞市桥头镇岗头村,有一条“军民连心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条路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驻军进出非常不便。莫浩棠看在眼里,带领桥头镇干部群众一锹一镐,把泥土路升级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谈起拥军的初心,莫浩棠不禁回忆起父亲莫淦钦。
莫淦钦曾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担任情报员。新中国成立之后,每到盛夏时节,他都会头戴草帽,脚蹬解放鞋,骑着自行车赶十几公里路,给部队驻地送去一篓篓甘甜的荔枝。
“不支持部队建设,就是自毁长城。”父亲的从军故事和朴素的拥军情怀,深深地感染了莫浩棠,让他从小就立下了从军志向。
“当兵就一定要当好兵。”1976年,18岁的莫浩棠应征入伍,因表现优异,进入桂林陆军学院当学员。1979年,莫浩棠随军参加作战,冒着炮火奋勇救出伤员。
7年军旅生涯,让莫浩棠对军人有着浓厚的情感。
1982年底,莫浩棠转业回到东莞,在桥头镇担任副书记主持工作。他时刻记着父亲的拥军情谊,常常组织军地交流,带着群众到部队送腊肉鸡蛋。
后来,莫浩棠踏入商海,拥军初心不变,又开始了“实业拥军”之路,打造了“关心在伍、关爱退伍、关怀军烈属、支持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拥军品牌。
莫浩棠到部队开展慰问活动
为退役军人及子女提供就业机会
“小舢板只有组成舰队才能出海远航,众马奔腾远胜匹马向前。”2014年,莫浩棠牵头成立了东莞爱国拥军促进会,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50多家企业和19位民营企业家成为爱国拥军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为当地社会化拥军活动捐资超1800万元。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事关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莫浩棠筹资建立了“老兵互助关爱资金”,并个人捐资80多万元,广泛开展“老兵服务老兵,老兵帮助老兵”“手拉手、帮战友”活动,先后为超300位特殊困难退役老兵发放救助金400余万元。
不仅在社会化拥军路上勇当“排头兵”,莫浩棠还积极倡导东莞民企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成为不折不扣的退役军人的“娘家人”。20多年来,仅莫浩棠的集团及下属企业就安排伤残和退役军人及其子女就业近千人次。
“拥军支前就要到训练一线,到海岛边疆。”2015年以来,莫浩棠每年组织东莞爱国拥军促进会远赴西北大漠开展“万里拥军行”活动,与南沙守备部队官兵开展远程共建。
“爱国必须拥军,拥军就是爱国。爱国拥军不是慈善,而是责任和义务。”莫浩棠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认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也是做给后辈们看的。爱国拥军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崇高事业,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
弘扬老兵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成为莫浩棠双拥工作的重点之一。他组织“身边的英雄”宣讲团走进学校企业,目前已覆盖近万名学生和企业员工。
莫浩棠到部队开展慰问活动
几十年来,莫浩棠无论身份如何转变、环境如何变化,那份炽热的爱国拥军情怀始终没有改变。正是他的身体力行,让身边人迸发出日益高涨的拥军热情。“爱国拥军是一项全民参与、功在千秋的事业,仅凭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民间爱国拥军的力量是无限的。”莫浩棠说。
欢迎关注南方+客户端国防军事频道
【记者】马瑞婕
【图片】受访者提供
【统筹】祁雷 杜玮淦
【出品】南方+客户端国防军事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