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中医刘晖:怀医者仁心 治生病之人

南方⁺ 记者

连日来,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刘晖的病人络绎不绝。有的病人一坐下,便迫不及待地说出不舒服的地方,有的则需要刘晖一句一句地问,无论对面坐的是哪类病人,刘晖语气中总是透露出一样的温柔和耐心。

刘晖是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医师,在今年公布的第五届广东省名中医名单中,刘晖榜上有名,是此次湛江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医师。从业32年以来,刘晖在中医药领域探索钻研,用医者仁心彰显大爱情怀。

从主治医生到主任医师

刘晖出生于1967年春天的江苏扬州,1991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在扬州工作了近10年后,刘晖跟随丈夫来到湛江,入职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在这里,她一干就是22年,从一名主治医生逐步成长为主任医师。

“湛江是个好地方,我每年在这里接触到的湛江人,可以用成千上万来形容,感觉湛江人很淳朴,而且岭南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底蕴,湛江人甚至把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饮食当中,对中医人来说,有种走对了地方的感觉。”刘晖说。

实际上,刚到湛江时,刘晖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外地人,她几乎一切要从头开始,复杂的本地语言对她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她常开玩笑说,“学白话、雷州话比英语还难

千禧年,湛江的外地人不多,本地人习惯用方言交流。来看病的患者一听到刘晖说的是普通话,拿着挂号小票一转身就走,有的还补上一句“捞妹”。刘晖纳闷了,自己明明是来服务的,怎么会变成“捞”呢?

被患者拒绝得多,刘晖想了一个办法,她选择没有其他医生出诊的周六出诊,让患者无从选择,只能选她。每来一个患者,刘晖便耐心地接待、问诊,放慢语速和患者沟通,用最简单的方法让患者能有好转,确保患者信赖自己,下次有需求还会想到自己。

慢慢地,刘晖渐渐能听懂本地话,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同,常有病号拿着小票到处找刘晖。如今,刘晖每天都会提早二三十分钟到诊室上班,也坚持每周六出半天门诊——一开始是为了让患者接受自己,后来是因为许多年轻人、学生只有周末才有空到医院看病。她自创了一句话常用的话:“你边个地方痛?”其中,“你”用普通话,“边个地方”是白话,“痛”则用雷州话。

常有患者来看病后,在微信、电话里告诉刘晖,用药后病症很快有起色,每每此时,刘晖总会觉得自身的存在很有价值。“患者感觉有我很幸福,我也感觉到有他们我也很幸福。”

中医并非“慢郎中”

刘晖所在的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专科,现在正打造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科中医药特色鲜明,中药治疗参与率达到100%。

“无论是早期干预,还是预防病情转重,或者是康复期的调理护理,我们都会用到中药。”刘晖介绍,无论咳嗽、气喘、发烧,抑或是又咳又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是用中药进行急性期治疗、缓解期巩固调理。

在日常工作中,让刘晖哭笑不得的,是一些“爱出考题”的患者。有时候患者坐下来,不告诉医生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反而是直接伸出手让医生把脉,考验医生能不能看出什么问题。刘晖介绍,中医看诊包括望闻问切,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能力,在这些“考验”中,往往能通过观察对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得到判断。

“许多人对中医都存在误解,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中医就是‘慢郎中’,中医就是用来调理、预防,起效是比较慢,其实中医也可以很快见效。”

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刘晖担任湛江市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组长,率先制定适合本市气候特点和人群体质的中药预防系列方、香囊方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并制成制剂、香囊派发给防疫人员和隔离点群众;年底,在疫情暴发期间且退热药紧缺的情况下,刘晖又第一时间在医院推出“湛抗1号”“湛抗2号”“湛抗3号”“儿童方”等系列治疗方,疗效显著。

“中医里有治未病思想,也就是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当时就推出了防疫方。后来,疫情暴发,退烧药紧缺,我又根据当时的气候下疾病的证候制定出治疗系列方,医院也把药方用颗粒剂制成协定制剂,供每天涌入医院的大量患者使用。”刘晖记得,当时有一个发高烧的学生准备考研,当天到医院拿药,晚上便退烧,得以顺利参加第二天的考试;还有一名廉江的患者,专程从廉江带着花找刘晖,感谢刘晖的中药方让家里五口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很快康复。

2021年,在湛江市卫生健康局、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等支持下,刘晖名中医工作室成立,旨在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目前工作室有6名学生。“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瑰宝,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是我们每一个中医人的使命和责任。中医不仅治病,更是治生病的人,希望更多青年医生做好临床工作,多读经典,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再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南方+记者】林露

【通讯员】黎小妹

编辑 周梦雅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