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床、竹椅、竹席、
竹碗橱、竹鸡笼、竹刷、竹篮、
竹水瓶壳、竹筛、竹箩筐
......
当年,在番禺各个农村角落,
无不充满竹子所制成的产品。
心灵手巧的番禺农村人,
还会利用竹子来谋生,
用竹篾编制成各种器物拿到市集上售卖,
大家都习惯称呼从事竹编的手艺人为
“篾匠”。
常见的传统竹编器物
岁月流逝,如今这些正逐渐变成回忆,竹编工艺在番禺也逐渐式微,传统竹匠、篾匠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然而,在番禺化龙,还有一位“老篾匠”,他用家传的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活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
在光线不太明亮的客厅中,
曾射佳坐在一个小板凳上,
正在编织婚嫁礼盒。
他戴着老花镜,
手脚不停地忙碌着,
破竹、开篾、编织
......
曾射佳编织婚嫁礼盒
曾射佳,今年66岁,
现住番禺化龙,
是东南村一位传统的“篾匠”,
从爷爷辈开始三代人都是竹编手艺人。
曾射佳在开竹
曾射佳拿起一根比他略高的青竹子,用篾刀“擦擦”几下就把竹眼削去,然后左手捏竹子,右手握刀,对准竹子顶部,稍稍用力一顶,“噼噼啪啪”篾刀顺势将竹子一劈为二,再劈为四,直分到竹片符合尺寸要求为止。
然后再右手虎口卡着篾刀,拇指和食指抵着锋利的刀口,摸索着竹片的切口,用刀口轻轻一磕,竹片便磕出一小口,手里的刀顺势往里一用劲,发出了“刺啦刺啦”声响,这竹片便整整齐齐地分成上下两道竹篾,一边是篾青,一边是篾黄,篾黄丢弃,只用篾青。
曾射佳将几条篾青经纬有序地编织起来,
粗糙的双手灵巧地拨动着根根篾条,
竹片纵横交织,
一来一往,十指翻飞,
动作麻利且有条不紊,
这样可以编成硕大的竹垫、圆圆的竹筛、
尖尖的斗笠又或是鼓鼓的箩筐。
“为保证篮底的平服妥帖,这一道工序一直以来都是摊地上做的。”说话间,曾射佳手下的一个礼盒的底片就已现雏形,但曾射佳说“这还不算完工”,只见他在工具柜里拿出了锤子和竹戳,通过不断敲打竹戳,将不够紧密的蔑条逐条逼紧,丝毫不马虎。
底片织好后,需要用大剪刀手脚并用地将其剪成圆形,随后放在三块厚度一致的木块上,利用竹篾本身的韧性,用力压成圆弧状,再用两条厚身一点的竹篾通过里外夹紧的方式扎上一圈,这道工序称之为“扎箩口”,普遍应用在各种竹器的编织上。
扎箩口
“十个篾匠九个驼”,曾射佳走起路来一双罗圈腿显而易见,大概是因为久坐编竹而酿成的。曾射佳表示,由于年纪大了,他现在只承接预订业务,如婚嫁礼盒、竹筛、箩筐等竹器,不再像以前专门做出来拿去墟集摆卖。
“这对婚嫁礼盒是一位老街坊预订的,交货期是5月份,因此时间比较充足,一般都是上午编制,中午接送孙子放学,下午就去化龙公园找老友下棋或者打打麻将。”曾射佳乐呵呵地说道。
婚嫁礼盒
“竹编婚嫁礼盒是番禺地区最传统最地道的婚庆用品,礼盒里一边放鲮鱼、猪肚、猪肉、鸭蛋和一只大鹅,另一边放花生、红枣、合桃酥、礼饼、烧酒,数量都必须是双数,每样物品都代表最美好的祝福,装好后再用红色网绳套好,往肩膀上一挑,这便称之为‘担鹅酒’。”曾射佳介绍道。
婚嫁礼盒讲究的就是一个礼数周全,优雅好看。小小的容器,纵横的竹香之间,承载了岁月的沉淀和家的温暖。
俗话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
磨破衣服,割伤手脚”,
虽说熟能生巧,
但篾匠确实也是一个苦行当。
曾射佳黝黑且伤痕累累的双手,
布满了时间留下的痕迹。
陪伴曾射佳50多年的开竹刀与“伤痕累累”的小板凳
蔑条的厚薄全凭这双“粗手”的感悟与把握,当光洁如绸的篾条,一根一根从手中流出,与其说是篾刀的使然,倒不如说是篾匠手上皮肉的砥砺。曾射佳的妻子在一旁补充说,家里常备着止血贴、药膏布等,因为时常要派上用场。
膝盖同样是蔑匠使用得最多的部位,只要简单垫上一块粗布,开竹、刮竹篾这些“危险动作”都得在膝盖上完成。
篾匠大多的工序都在膝盖上完成
曾射佳从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竹编,
这一编就是50多年。
他的父亲用这门手艺养大了
他们兄弟姐妹7人,
而他也用这门手艺养大了两个儿子。
“竹编的手艺是家传的,自我有记忆开始,家里就以编竹器为生,虽然家里也务农,农忙时也要插秧、莳田、割禾,但农闲时就编竹器拿去墟市摆卖帮补家计。记得以前小时候每天放学回来,父亲都会要求我们几兄弟务必要编织好一只箩筐才能吃饭。”
曾射佳与妻子
竹编赚的都是辛苦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6元一担竹,做出一对箩筐能卖10多元,几天忙活,一墟能赚一百多元,曾射佳已经很满足。
“已经比其他人好很多了,至少我们是用手艺赚钱。”曾射佳说,“以前我主要走新造、石楼、复苏、石碁的墟。凌晨三点钟就起床准备,用28寸自行车载满了10多担竹箩筐、竹筛等一路骑到石楼墟卖。”
曾射佳近几年不再去摆墟,只承接竹编的活计,平均一个月也有几单。“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不像以前三两个小时就能编好一个箩筐。但现在如果有人叫我编,我还是会接活的。”曾射佳说。
上箩戗,加固箩筐,保证耐用
2008年,
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挑压的篾为“经”,
而编织的篾为“纬”,
通过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
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
从而制作出新颖精致的各类灯具、
茶具、杯盘盏碗等美丽实用的器具。
店铺里售卖的各种竹编器物
在番禺市桥长堤西路6号,有一间很不显眼的“宝藏”店,门口挂着好多竹筛、竹箩筐、竹篮、竹帽,还有竹编的虾笼、鸡笼、簸箕、婚嫁礼盒及小巧的针线篓等,琳琅满目,每一件做工都精巧自然,镂空编织,双层编织,各种纹式应有尽有。
竹编零钱袋、首饰盒
“你看,这些零钱袋、首饰盒就是用竹子编制的,精巧可爱,十分受年轻人喜欢。还有这个传统的双层针线竹篓有着各种尺寸,这种最小型号是不是特别精致?最近店里的所有存货都被一个文化工作室的老板全部买了,说是用来装饰棋盘以及盛放围棋,一举两得。这个竹箩盖是否很眼熟?最近风靡餐桌的‘箩盖捞鸡’‘箩盖大盘鱼’就是用它来盛装的,古朴实用。还有,前一段时间兴起的围炉煮茶,这些小竹筛就卖得非常不错......”负责看店的郑先生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平实自然的竹编器物已成为了文人雅士心头好
细丝竹编,以精细见长,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器具,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如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等,都是高端的文化用品。粗丝竹编则可以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凉席、扇子等,美观又实用。
现代生活中,传统竹编器物仍在沿用,但它已远远超过了实用性而达到了观赏层次,平实自然的竹编制品,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心头好。
纵是竹之禀性,横为人之感性,经纬间是历史与传统积蓄下的技术,亦是生活的艺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