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攻坚⑧丨东莞外国语学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有效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东莞慧教育
+订阅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2年3月,东莞市教育局首次部署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揭榜活动,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通过领导点题、科室约题、镇街荐题、学校报题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市镇校三级力量揭榜挂帅,攻坚克难,带动全市教育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形成万马奔腾、热气腾腾的干事创业氛围,有效破解一批基层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总结经验,挖掘推广基层改革典型案例,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日报从即日起推出东莞教育改革攻坚系列报道,总结、剖析优秀项目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经验,用改革的力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联结,充分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东莞外国语学校探索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开拓视野、主动探索社会与生活,推动思政课程打破时空局限,有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克服疫情影响

分层次类别构建校本课程

结合当时疫情多点频发、不能大规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的实际,东莞外国语学校动态调整和优化项目推进实施方式,构建在疫情形势下也能有序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

在总结学校以往研学实践工作基础上,东莞外国语学校组织教师精心构建了“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研学校本课程规划,将思政教育和研学实践进行深度融合,为以后大规模组织学生外出进行“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研学做好准备。

构建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课堂,真正让研学变成行走的课堂,首先要确定好主题研学课程的理念。东莞外国语学校以“走美好河山,育时代新人”为核心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为主题研学目标,致力于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主题研学课程架构与规划上,学校则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置了不同主题的课程。小学以“莞山莞水”为主题,让学生认识东莞、认识自己所处的城市;初中以“魅力岭南”为主题,带学生走出东莞,了解岭南文化的核心价值;高中以“美好河山”为主题,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主题内容,把思政课程打造成一个个项目,并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合党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聚焦课程目标,各项目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灵动的方式提高了思政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拥有更愉快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参与度。

大胆创新实践

利用校内外资源灵活落实

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实践项目开展,实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和德育品牌活动体系,提升了学校“铸魂课程”的质量和育人实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坚持保障。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东莞外国语学校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大胆创新,化整为零、机动灵活推动跨学科项目实践课程的实施。除了开发适合学校校情和东莞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外,还在校园和线上搭建舞台,开展思政微视频展演、故事宣讲、情境探索等项目,全方位展示学生“行走”的收获和调研的成果。

从沉浸式活动课到走进党员之家,从阅读思政课本到“重走长征路飞行棋”,从学校的讲台到博物馆的展厅,感知红色力量,这些项目围绕红色文化、革命遗址、身边的四史、校园节庆等不同的主题,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例如,“沉浸式活动课”实践项目中,设置了沉浸式政治活动课“法理小侦探”、沉浸式历史活动课“穿梭党史”和“党史长廊”等活动课程,引导学生“穿越”到相应情景,体验相关内容。

为保证实施效果,每个项目都规范按照课前导学、实践研学、校园趣学和展评促学来运作。课前导学由教师发布实践教学任务,以项目式学习方式来引领学生完成实践准备。实践研学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沉浸式的“行走”体验和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在疫情特殊背景下,校园趣学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教师利用校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展评促学要求全面展示和总结学生完成的调查研究类、情景体验类、影音作品类、文化原创类等实践作品。

建立运作机制

多手段保障思政教育延续

经过一年努力,学校成功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研学校本课程和“行走的思政课”跨学科实践项目课程系统构建起课程理念、目标、内容、途径、评价、实施保障机制等内容。

学校将课程体系纳入学生培养规划,设置为必修校本课程,每学年包括2学分、至少32学时的实践课时,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并建立起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以信息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坚持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思政知识的浸润下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行走的思政课”跨学科实践项目课程是在东莞疫情复杂多变、学校普遍难以组织大规模研学实践活动背景下创新开发而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灵活使用多种形式,建立起了“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创新开展、人无我有的特点。

项目之外,不止有课程。东莞外国语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学校思政课程资源的协同育人作用,馆校共建也取得了进展。通过签订合作育人协议,建构实践育人模式,落实实践经费投入,该校与东纵纪念馆、东莞科技馆建立合作关系,保障线下“行走的思政课”现场教学和实地参观有效运转,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问题,完善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立足“民族根基,国际视野”,项目已建立起全面的研学实施方案:小学部的方案围绕红色革命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教育,中学部的方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教育,育人的路径更加完善。

先后开展活动20多场,形成学生展示视频近100个,学生学习心得感受100多篇,多名老师在省市各级教研平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讲座,项目经验在省市同行总结推广……在德育工作成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项目社会影响力上,东莞外国语学校的改革攻坚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引领,教师提升了跨学科专业素养与校内校外协同合作的能力,有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和德育品牌活动体系,为东莞推进思政育人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