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门的刘姨几十年前就出现双耳耳鸣,随着时间的推移,耳鸣的情况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厉害,听东西也越来越费劲。常年的耳鸣不仅让刘姨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心情也日趋烦躁,和家人的关系自然也越来越差。
在当地医院就诊后,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人介绍,刘姨来到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找到农应全副主任医师,经过细心检查确诊为"耳硬化症、双耳重度听力损失",需要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耳硬化症是什么病?”面对刘姨疑问,农应全解释道:耳朵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有三个关键的骨头,它们很小很小,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只有米粒大小,却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它们就是听小骨(也叫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听小骨把声波引起的震动传递到内耳,引起神经冲动,这样,我们的大脑就能听到声音了。
人体最小的骨头:听小骨(也叫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
而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质变性,它会引起听小骨硬化固定,失去震动传音功能,使听力逐渐下降,通常还会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
听小骨的声音传递方式
耳鼻喉科手术团队在科主任李振安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详细讨论了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认为患者存在“耳硬化症”,极大影响了听力,其手术难度相对较大,但在耳内镜下以微创的方式是可以进行手术的,术中需要人工听骨重建。刘姨和家人对于这种没有体表切口、无需剃头发备皮的微创手术方案均表示认可。
术中放置的人工听骨
手术由农应全副主任医师主刀,在全麻下行耳内镜中耳微创手术。术中看到患者的听骨链固定,镫骨骨质呈海绵状改变,松解后将其部分切除,底板打孔,植入人工蹬骨。
手术过程顺利,耳外没有留下切口,术中出血极少。
刘姨手术麻醉苏醒后随即感觉听力较前提高,术后10天回院复诊时,表示已经听到了“久违”的音乐声,耳鸣声也基本消失,终于不影响睡眠了。
术后10天复诊,右耳的听力已明显提高
农应全提醒,耳朵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中耳的健康不但对听觉十分重要,而且因为邻近颅脑等重要结构,中耳疾病还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于常见的中耳炎等中耳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治疗,越早治疗不但效果更好,还能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
声音传递过程是耳廓及外耳道收集声波经过鼓膜振动,中耳腔三块极小的听小骨(锤骨、砧骨及镫骨)将声波放大再传至内耳,经过内耳换能(声信号转为电信号),再通过听神经传至大脑从而听到声音。因此,中耳听小骨在声音传递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耳硬化症、外伤性听骨链断裂或缺失等疾病可导致听骨链的破坏,直接导致声音传递减弱,失去中耳的扩音功能,引起患者听力下降。
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主要是借助于先进的显微镜、耳内镜以及动力系统,植入钛合金听小骨假体,重新恢复听骨链的杠杆连接,从而达到恢复听力的效果。
由于钛合金人工听骨质量轻、硬度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塑形,能够长期保持形状、大小以及生理特性不变。另外,钛合金人工听骨在组织排异性、稳定性以及传导性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重建后的听骨链可以维持良好的中耳腔传声功能及生理状态,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按照听小骨受损部分及程度、病变范围等,目前可将植入人工听骨类型分为部分听骨(简称PORP)和全听骨(TORP)两种。
人的耳道空间狭窄、深邃,手术区域距离颅底、耳蜗、面神经较近,极易造成内耳或面神经的损伤,手术的精细程度甚至比修理手表中齿轮的难度还大,中耳手术是耳鼻喉科高精尖手术之一。
提 醒
做完人工听小骨植入手术后,一定时间内需要卧床休息,不能剧烈运动,不能干重体力活,而且需要保持外耳道干燥,不能进水,尽量不要感冒,不能用力的擤鼻涕。大部分患者在三个月左右听力就能恢复稳定。
来源:耳鼻喉科 李学华
编辑:宣教科全媒体编辑部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