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事发生地,《金墟》研讨会在赤坎古镇举行

南方⁺

4月15日,“回到《金墟》故事发生地”活动在开平赤坎古镇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创联部、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作家协会指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深圳出版社及《花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协办,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文广旅体局承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包宏烈,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广东省作协秘书长刘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花城》杂志社社长张懿等出席活动。

熊育群是广东著名作家,历任广东作协副主席及广东文学院院长等,其长篇新作《金墟》以开平赤坎古镇真实的地方、家族、历史和现实事件进入小说,将虚构不露痕迹融入作品,打通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并注入了作者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诸多思考,尤其是五邑侨乡那些被遮蔽的历史,读来令人震撼,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金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深圳出版社出版,已列入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以及“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名单,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23年1—2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记者了解到,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指导成立的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成立仪式上,《金墟》成为首部签约的文学作品,成为广东重点打造的话剧项目,计划于明年推出。

打通虚构与非虚构的通道

江门有“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的美誉,诞生了维新领袖梁启超、华侨领袖司徒美堂、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等一大批名家巨匠,更有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侨批档案两张世界遗产名片。

2019年9月,熊育群到江门挂职。间,他多次前往开平、台山、新会、鹤山、恩平等地,寻觅华侨踪迹,跑遍当地档案局、图书馆、文物店,查阅研究了大量华侨史、民俗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这部作品倾注了无数汗水与心血。熊育群以凡人小事展现宏大叙事,以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为背景,使故事更加血肉丰满。难能可贵的是,熊育群打开了虚构与非虚构的通道,让小说真实得像非虚构作品,同时还保留了纯正的小说味,很好地实现了“纪实”与“文学”的互补。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熊育群在江门挂职深扎,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部讴歌时代变革的长篇小说《金墟》,用百年古镇的沧桑变化,诠释了侨乡人民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命运、奋斗与追求,为广大读者领略江门侨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她相信,这座饱含华侨人文精神的“金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熊育群是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实力派作家,《金墟》是他深入生活、扎根土地所凝结出的一部力作,小说不仅呈现了非常精湛的艺术手法,还体现了他的博大情怀。《金墟》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不论是文学界还是文学界之外的人士关注这部作品,是因为这部小说呈现了多个面向和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既有历史文脉的挖掘和呈现,有广东侨乡独特风情的展示,有人物群像的塑造,还有对乡村振兴的书写。

广东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认为,《金墟》是“新南方文学”重要的建构性作品,其重要贡献体现在三点:一,以海洋文化为底蕴的历史建构;二,对地方文化精神的挖掘和张扬;三,历史和文化的建构,使《金墟》的古镇叙述具有深厚的历史感。《金墟》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对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建设性思考,为“新南方文学”提供了深度思想贡献,实现了文学的意义。

《金墟》将搬上话剧舞台

文学是艺术之母。优秀的文学样本,是众多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之源。在广东省文旅厅剧目策划中心成立仪式上,《金墟》成为首批签约作品,《金墟》的话剧改编版权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广东省话剧院院长鞠月斌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下,省话剧院将邀请国内著名编剧和导演组成主创班底,凝心聚力铸精品,大型原创话剧《金墟》争取在明年制作完成,与观众见面。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长期从事戏剧与文学研究。他说,近些年戏剧舞台上,戏剧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获得国内大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戏剧舞台的题材、风格和样式,更为重要的是拓宽了戏剧作品的表达视野,更深入地思考和表现时代生活和人们所面临的处境以及他们的内心情感和选择,表现了人的性格、命运的丰富与多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墟》的宏大叙事与故事情境,尤其对岭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弘扬,吸引了话剧创作者的关注,并迅速达成了合作协议。

王炜认为,《金墟》时空交叉的叙事,将读者引入到真实与虚构高度融合的历史情境中,也关照了现实。在百年交替中,赤坎古镇成为一个人生世相和人生命运的观察地及表现地,百年风云变化及历史人物、现实人物的情感、命运交织在一起。《金墟》不仅仅重视意象和故事,更重视人物的塑造;更可贵的是作者将纵向的百年历史、不同时代的人物,将横向平行的国内国外、众多的人物,置于扎实的结构之中,体现出了作者极强的结构能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为戏剧舞台的改编和表达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他相信,把文学和戏剧的力量结合起来,为读者、为观众提供一个优秀的充满生命力的戏剧作品。

【记者】刘炜茗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